满族的饮食有哪些

  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蔷蒿、蒙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廉、漳、抱、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

日常饮食
  满族人过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养麦为主食,现在以小麦、大米为主食。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晌午吃用黄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多用小米、高粱、玉米。副食有各种蔬菜。
  主食品种丰富,有停悸、煮悸博(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治略、豆擦糕、酸汤子等。好吃粘食和甜味食品。下边简介几种有代表性的主食:
  小肉饭,又称扬子饭,是传统食品。用炒猪肉丁与高粱米起焖制。如果多放些水,则成鞋子粥。
  龙虎斗。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炯的饭。因“斗”与“豆”谐音,大米、林米喻之龙虎,故又称“龙虎斗”。
  秫米水饭。将秫米放水中煮熟,捞到冷水中浸凉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饽饽是满族人祭祀中必备祭品。因为它便于携带并且经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军粮。它至今仍是满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节不同做法有别,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豆面饽饽,是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时将黄豆炒熟磨面,饽饽蘸豆面,呈金黄色,又粘又香。苏叶饽饽,是将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将小豆煮烂成豆沙,包人苏叶中蒸成。苏叶为农家所种,味清香。粘糕饽饽,也是将大黄米、小黄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内可夹小豆泥,食用时蘸糖或油煎。
  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吃的是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粉条。吃饭时,把做好的菜连锅端上,将饭桌中间可自动开合的圆板拿下,锅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对准锅底加热。有的人家备有宽沿大火盆,将莱锅坐在支起来的铁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锅嘟嘟作响,众人盘膝围坐,从锅中直接夹菜,面前放一酱碟(放在火盆沿上)用来调味。

节日饮食
  逢节庆日,满族人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满式糕点独具风味。如“萨其玛”就是至今仍受人们欢迎的糕点之一。

特色饮食

满汉全席
  清代宫廷盛行的“满汉全席”;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满族在入关以前,繁衍生息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饮食上并不讲究精细的烹调。举行宴会时,只是将大块的肉煮烂。与会者席地而坐,解刀进食.主食讲究米面点心.辽有祭祀仪式,则整猪、整羊、整鸡、整鸭上席.这种习俗人关以后仍然保留。《清稗类钞》载“满洲贵家有大祭祝和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均不发简延话也。是日,院建高过屋之芦苇席棚。地置席,席铺红毡,毡设坐垫无数。主客管衣冠。客至,向主人半脆道贺。即就座垫盘膝坐,主人不让坐也‘或十人一围,或八九人一围.坐定,厄人以约十斤之向一方置于二尺径之铜盘以献之.更一大铜碗,满盛肉汁。碗有大锅勺.客坐前各有八九寸之小钢盘一,无酵团高粱酒倾大瓷碗中,客依次轮饮,捧院押之.自备酱意高丽纸、解手刀等,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称谢。肉皆白煮,无盐酱,甚微美.量大者,可吃十斤,主人不陪食,但巡视各座所食之多寡而已。食毕即行,不谢‘不抗日,谓此乃享神之浚余,不谢也,拭口则不敬神矣。”满族这种借祭神而举行的宴饮,粗疏豪放,保留了淳朴风俗。清代定都北京后,满、汉杂处,饮食文化无形中进行交流.特别是满族的达官显贵,在与汉族官员的相互交往中,吸收了汉族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宴饮程式,并加以改造,于是逐渐形成了“满汉全席”的格局。
  新调“满汉全席”是指满族的点心和汉族菜肴的结合。据李斗《扬州画坊录》载,满汉全席包括以下五种莱点:
  第一份:头号五且碗十件。
  燕窝鸡丝场,海参汇猪筋,鲜蛙萝卜丝姜,海带猪肚丝姜,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垠鸡,辖轶极,鱼脚偎火腿等;
  第二份:二号五盒碗十件。
  鲫鱼舌汇熊掌,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汤,风羊片汤,兔脯奶房签等;
  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
  猪肚,假江鳐、鸭舌羹,鸡笋粥,芙蓉鸡蛋掌鹅,糟蒸鲫鱼,假斑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囊.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等;
  第四份:毛鱼盘二十件。
  镬炙,哈尔巴子,猪于油炸猪羊肉,挂炉定油鸡、鹅、鸭、鸽藿,猪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什锦火烧,梅花包子等;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
  “满汉全席”最初是在吸收满族面点和汉族荣肴的基础上形成的,后来逐渐走向香华。山珍海味,水陆杂陈,于是失去群众基础。如今只有少数名点仍留传在民间。“满汉全席”最能代表不同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在各民族饮食文化史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dalian/2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