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著名的“满汉全席”、“罗汉全席”代表什么意思?

满汉全席仅仅代表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罗汉全席~恕我浅薄,百度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道素菜,我实在不知道代表什么。

满汉全席:起源于清朝,是集合了满族与汉族菜的精华而形成的华夏大宴。

满汉全席以北京、山东、东北、江浙菜为主。平常所说“满汉全席”中的佳肴,大部分产于东北。如:鱼骨、猴头菇、熊掌、鹿尾等以及其他原料,这大概与清朝皇室起源有关吧。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逐步出现在巨型宴之上。有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粤菜,12道北京菜,12道满族菜,30道山东菜。

满清入关前的宫廷宴非常简单,一般露天铺上兽皮几个人席地而坐。后来入关以后,在之前满族菜的基础上,吸收中原菜的特色,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宫廷饮食体系。

罗汉全席:只要食材有土豆,刀豆,豆腐,蕨菜,白菜,粉丝,海带。

本菜营养齐全而充足,通过多种食物根茎叶果提供了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与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食菜系。

满族人入关前吃饭用筷子吗?

早期基本是不用的,但是还要看场合。早期的满族人吃饭用的是一种叫“解食刀”的刀具,满语叫“huwesi”,是满族生活必需品,这种小巧实用的刀具便于随身佩带,在野外打猎过程中不仅可以防身,更重要的作用是方便狩猎者剔骨割肉,就地宰牲,下锅炖煮或烤制,然后拿刀割肉食之。但解食刀这种短刀并不是满族独有的餐具,在唐宋明等朝代汉族军队中也配发了类似解食刀筷子等便携的整体餐具。

满族是渔猎民族,受到当地物产、气候条件影响,影响到整个北方地区。满族人最初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靠捕获山林野兽、飞禽和采摘各种山珍野果为生。因此,满族人的传统饮食是以特产的肉类和黏性食品为主。由于满族人经常到山野进行围猎,或是按八旗形式外出征战,要于野外集体进食,所以他们都要随身携带解食刀,用以分割食物。

清初期,满族人以武力开国,八旗官员时常统兵外出征战,腰带上必备有荷包、解食刀、火镰等生活用具。解食刀,满族男子必备的配饰,满族旧俗喜肉食,随身携带餐刀,自割以食,刀身四五寸长,一面有刃,刀柄三寸左右,木质,柄端包压花金属片,鞘为木质,外包镶鲨鱼皮、绒、银、玳瑁等为饰,鞘端常包压花金属片,鞘口嵌金属箍,箍上附金属挂环,用以系挂腰带之上,鞘侧常附骨箸、骨签等食具。

入关之前,一般用餐比较简单,根据《满文老档》记载 :“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所吃菜肴,一般也以肉食为主,因此,赴宴者也会随身携带解食刀分割肉食,方便就餐进食。萨满教祭祀活动中,解食刀也会派上用场。清朝会在宫中(紫禁城坤宁宫,沈阳清宁宫)举行萨满祭祀,祭神撤下来的熟肉被称为“福肉”,皇帝会赏给扈从王公大臣、贝勒、驸马等人共同食福肉,而解食刀此时就被用来做分割胙肉。

但随着不断汉化,烧烤炖煮变成炒菜火锅,解食刀也就逐渐被筷子取代了,但是清朝的帝王们依然教育满洲亲贵不忘关外风俗,比如乾隆八年,皇帝率领皇子、皇孙等宗室王亲东巡盛京。康熙皇帝的嫡孙、怡亲王允祥第七子弘晓就曾因吃福肉时没有随身携带解食刀而受到乾隆皇帝的严厉训斥。

入关后,解食刀逐渐失去作为用餐的功能,更多的作为体现尚武精神的配饰,或者是满洲八旗的标志佩戴在腰间,最后变成了和精美蝈蝈葫芦,鸟笼子一般的文玩之物,甚至像老字号“王麻子”剪刀铺还会专门打造解食刀,刀柄用上金银玉器或是上好木材,刀身用花纹钢打制,刀鞘用鲨鱼皮包裹等等,成为了把玩之物。

满族人入关之前是不使用筷子的。满族人属于游牧民族,以牛羊肉等为主食,可以参考蒙古等和满族习俗相近的民族但满人不吃狗肉。满族人入关之前由于是游牧民族以牛羊鱼为食物,都是整大块整大块的煮好备用,然后用小刀子切割自己喜欢的部位用手捏着吃。入关后,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加上汉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各种食材的制作烹饪导致了用手不方便,渐渐地改用筷子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dalian/3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