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电商行业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农产品+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017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1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3.1万亿元,与2016年上半年的2.3万亿元相比,同比增长了34.8%。2017年上半年中国农村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402亿元,比2016年上半年的3120亿元,增长41.1%。2017年上半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为851.4亿元,预计2017年全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50亿元,相比2016年的913.9亿元,增长80.5%。生鲜电商被电商界认为是最具潜力也最难搞定的电商领域。农产品生鲜电商热了几年,但绝大部分都不能盈利,我们分析农产品生鲜电商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定位和路径的问题。主要问题:

一是体验不如“菜市场”。国内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渠道是农产品基地直接供应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再通过小商贩采购后经过菜市场进行零售。这个模式已经延续了很久,大妈们在相应时间赶往菜市场挑选采购,几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便捷、高效、又很节约,这种生鲜农产品采购习惯很难打破。目前看这种形式也是生鲜农产品销售最好的模式。

生鲜农产品电商和菜市场相比存有很多的差距。首先价格过高,很多运营商利用绿色有机等概念来包装,隐藏价格偏高的囧相;其次品相不好,因为物流和运输配送环节,造成商品并不具备新鲜度,不像菜市场那样清凌凌水汪汪的,引不起人们的好评;三是并不便利,上网、点击挑选、咨询、下单、等待送货上门,这个过程看起来不难,但是和菜市场的购买习惯相比却有点麻烦了。为此,有人说农产品电商不是方便了大众,只是方便了懒人。这种想挑战菜市场,想将菜市场搬上网的运营平台是一个错误的策略,只能补充菜市场,而不会替代或者抢了菜市场的生意。

二是高端遭遇“诚信危机”。很多运营者痛则思变,通过有机、绿色、生态、自种自销等各种形式的标签包装,走高端路线,搞私人订制,做小而美模式,为高端用户提供专业性垂直农产品供应。这种创意很好,开始也初见成效,可是后来经营越来越惨淡。究其原因,败在了“诚信危机”上。国内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包装自己的产品和项目,滥用了“绿色,有机,生态”的标签,甚至各种造假的防伪码某宝上可以随处买到,相关的管理性政策规定形同虚设,缺乏监督机制,人们被过多的虚假宣传包围,慢慢失去了信任度,变得对一切产生质疑。运营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投入来加强宣传和推广,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诚信需求。真实的生态有机产品也受牵累。

诚信是商家和消费者建立良好沟通交易的前提,当整个社会都困惑于“诚信危机”之中时,农产品生鲜电商也不能避免。

三是“质量控制”带来成本剧增。农产品本身的特性不同于工业产品,不可能通过模具批量生产,由于种植和养殖的天然属性造成农产品质量根本无法管控,而且如果人工干扰生产,又造成了环保生态的破坏,不能满足绿色有机的要求。

在生鲜产品订单中,物流配送成本高达20-40%,其中,物流环节搬倒损失率为25-30%。冷链物流成本加剧,销售的不饱和以及恒温保湿的仓储库存都成了电商利润出血点。最终,压垮运营商的是生鲜农产品价格太低,利润很薄,根本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

目前,阿里巴巴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商家数量超过90万个,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2016年比2015年增长超过了40%。在生鲜电商难做的共识下,依然有那么多商家经营农产品电商,并获得了40%的增长,更说明农产品+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随着年轻人群体互联网消费习惯的固化,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交易将呈现标准化、品牌化、时尚化、消费使用便捷化的态势。相较于中国农产品零售拥有的4万亿市场规模,互联网的渗透仅为3%左右,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化的潜力还很大。

为了顺应电商发展趋势,规避生鲜电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农产品电商在建设运营中应把握三个方向性原则:一是商品的营销方式上以大宗批发为主。体验店的零售重点是平台商品的推广,增加市场认知度和消费粘性。零售配送由合作快递公司解决。阿里巴巴平台上农产品经营商家总数约90万个,其中,阿里的1688采购批发平台的商家约占2.27%,同期交易额却占到了总量的4.69%。做平台批发的效果明显好于零售。二是在商品的经营品类上选择以干货和制成品为主。必须是保质期长,包装和品质对物流搬到频次敏感度低的商品。三是在平台的运营初期以做精做专做特色为主,严格控制主推商品数量,先从熟悉的快消品做起,逐步形成平台自己的品牌。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dianshang/4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