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养生的复习资料

养生之道,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食疗。如果把层次放的更远,德行,品德排在养生修身的首位。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明却传之很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


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老人都德高望重。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气象节律,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实践中发现,节气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中医学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方面密切联系起来。
立秋已过,天气转凉,气温变化不定也容易给人的心理及生理带来一定影响。这个时候需要调整身体,身心来适应气候进行养生。


起居方面,立秋后应早卧早起,因为早卧可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饮食调养方面,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另外随着气温的变化,一些秋季高发疾病会找上门来,因此秋季可加强自我保健,预防疾病。

    秋天因为由漫长酷热转冷冬的短暂交替,正考验身体机能,要能储存能量安度寒冬,就得从凉意甚浓的秋天保养起。


    第1招:养阴补气


  中医师不反对秋天进补,但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很重要,因为“补”的内容也各异。有时出现上呼吸道毛病,以为感冒,其实不然。而是有些年纪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并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2招:少辛增酸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 。


  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至于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色拉等凉性食物。就太阳能量来说,秋天阳气渐收,阴气慢慢增加,不适合吃太多阴寒食物,菜最好过个火,烫一烫再吃。尤其应避免瓜果,因为“秋瓜坏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损脾胃阳气。不妨适量吃苹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龙眼。


    第3招:情绪保守,收敛元气


  依照自然界律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


  《皇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第4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


  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第5招:适当的运动


  秋天不算太冷,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维持身体灵活度,滋脾补筋,强化循环。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运指呼吸,“运之始畅”,意思是呼吸一旦舒畅开来;“化之始通”,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要注意的是,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调整运动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jiankang/1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