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你想来成都旅游吗?

成都是一座休闲的城市,“五一”放假的朋友可以选择成都的三大街巷,宽窄巷子、锦里、春熙路步行街

“成都”这个名字我最早听到应该是改革开放近十年后的事。我家在乐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我记事起就见大人们终年如黄牛一般在土里耕耘,只在附近场镇上逢场的日子(我们这儿叫赶街)才洗净两脚上的泥到场镇上去卖点或买点什么,回家时偶尔兜里揣一两个糖果或一个烤饼——那是我们儿时最美好的期待。场镇上什么都有,往在场镇上的人幸福得让我们包括大人们在内的所有乡村人羡慕,所以在人们闲聊的话语中最多的地名就是这个场镇的名字,至于县城、市城几乎就没提起过,更别说省城了。

大概是我初中毕业的假期里,我到姑父家作客,席间听有人问姑父想不想在荷花池买(租)个摊位——“买”或“租”当时听得不够清楚,反正就是花上2000块钱就能在那里弄个摊位。那人说得十分起劲,似乎一直在预测今后的利益,同时又强调说这个摊位才刚开建。我姑父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当时一两仠块钱是拿得出来的,但他为人谨慎,最终没有答应。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我才知道有个叫“成都”的省城。那时的成都究竟咋个样?距我们多远?我都不知道。只是感觉那地方人很多,比我们的场镇应好得运,但那只是一成都人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见逐渐广博起来,对成都的理解渐渐清晰起来:四川的省府、百万人口的大城、著名一三二厂和华西医院所在地、满城是服装厂、遍地是缝衣妹;天府之国、三国的蜀都……总之还是有些遥不可及——如同天上的街市。

后来姐姐和姐夫去成都打工,一年回老家一次,说起成都就眉飞色舞,沒完没了。我终于按拿不做,求着他们带我去成都玩玩——其实那时我都成家了。第一次到成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黄稻田尤如一张华丽的毯子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其间点缀着竹林环抱的院落,透过竹林能依稀看见当地人的低矮的土墙房,我心理想,难怪我们那里的姑娘不愿送嫁成都,原来真的很穷啊。姐姐他们每天用三轮拉菜到一三二去卖,我们跟着去,帮着卖,菜贩们沿街两边排起条两望不到头尾的长蛇阵,各种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杂夹着买主们的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极了。卖玩了菜,姐夫总是要带我们到他认为最好馆子里美美地吃一顿,然后坐着三轮车一起回到稻田环绕的院落里,那时,我觉得成都一个穷但生气勃勃的地方。

再后来我到成都的次数就渐渐多了起来,尽管每次赶车得忍受五六个钟头的上下左右全方面的剧烈摇晃,外加一身的尘土,但我依然每次都很喜欢来成都,每次来都会有新的感觉,姐夫他们也依次租进了砖房,楼房,那块金黄的稻田和点缀其间的院落也每次在萎缩,最后彻底地从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高楼大厦和整洁而繁华的街道。每次到来,姐夫总是喜欢用他那辆拉菜的小皮卡载着我到处悠转,一路上如数家珍地说起所到之处的变化和即将的变化——那时我心里暗暗羡慕起成都人来,心想自己要是能成为一名成都人该多好啊!

2009年姐夫终于在成都买房子了,搬新家那天邀我们上来,我走进他的新家,站在阳台上远眺参差起伏的楼宇,近瞰卜幽静典雅的小区,我好生羡慕,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成都买套房子。

2016年,儿子大学毕业,就业成都,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在成都按揭了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虽然不大,但总算是在成都也有自己的家了,有了家,自然长来,现在从老家赶车到成都,最多也就两个钟头,开小车就一个多钟头,老家出门不远上高速,一路风光无限,一路自豪莫名。到了成都,想起去哪就去哪,想不起就用手机收,什么成都最好吃的小吃呀,什么成都的名胜古迹呀,什么成都的风景区呀……都一一地记着去,计划着去。每年的两个大假,也是一年气温的两极,在乡下受不了,我们就逃到一成都来,也怪,一直以为人多的地方最热,可成都偏偏就夏无酷暑冬无严塞,夏天一热就下雨,一热就下雨,好像老天有意要眷顾这里似的,后来才知道成都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原来如此!

春赏龙泉桃花,夏去青城消暑,秋到科大赏叶,冬至都江堰观水,或就坐于小茶馆,喝喝茶,摆摆龙门阵,搓搓小麻将……周边更是美景名胜无数,近年来,随着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的出炉,一条条景观绿道蜿蜒延伸,一座座优美别致的公园落成,一条条地铁陆续开通,想去哪就去哪,想咋耍就咋耍……这么一个美好自在的城市,我咋会不来呢?更别说今年五一是长假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jiankang/2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