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还有过渡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不能适应,在学校时心情焦虑不安,上课如坐针毡,对父母及家庭有依赖情绪。
2. 考试焦虑
3. 自卑
4. 人际关系紧张
5. 对抗行为 :
往往表现为思想绝对化(非黑即白),过分自以为是,但常常 “眼高手低 ”;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的意愿服从性降低,经常与父母顶撞,有时会用离家出走的形式来对抗父母;喜欢作弄别人。
6. 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
常见的问题有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违抗性行为、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7. 早恋
8. 过度迷恋网络

一般来说心理素质越好的人,心理越健康,心理素质越强的人,心理越不容易受到伤害,自我保护能力就越强。但心理健康的人心理素质不一定好,有可能在收到某些刺激时变神经恍惚。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再次,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性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我,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目标恰当,能够扬长避短,协助学生认识情绪,提高情商,学会表达情绪,善于调控情绪,保持良好心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实践能力、发展创新能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律,优化个性品质。

2、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发育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接纳身心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掌握住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端正性别角色意识,自觉遵从性伦理和性道德,与异性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防范性骚扰,排解青春期烦恼,对性有科学的态度,对爱情有初步认识。

3、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考试心态,克服学习困难,优化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获得成 长与发展。

4、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适应学校环境,增强生活适应;乐与他人交往,掌握为通技巧,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克服交往障碍,培养诚实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生活方式健康,合理支配闲暇,运动娱乐并举,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人生意义,确立生活理想。培养顽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压力,正确对待挫折等。

5、生涯发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明确升学和就业的人生意义,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承担责任,作好就业升学准备。

心理教育途径:
一、创设符合教育对象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正在茁壮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学校和家庭环境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或家庭中度过的,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与气氛塑造着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和家庭本身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源,不管采用何种教育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有安全感,并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才能减少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出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专制、紧张的师生关系,学习压力过大,过分溺爱或干涉,专制型的家庭关系,都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两方面,而这两个环境又分别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学校的物理环境应该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空气通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心理环境,其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而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中小学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排名使很多学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无论怎样努力,名次在前面几位的总是极少数人。创设有利于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环境,就是要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要真正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转变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好坏的传统观念,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真正提高,家庭心理环境的好坏也非常重要,家庭的气氛是否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决定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以自身良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他们在家里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真正提高。

二、提供面向全体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的普遍需要之上的,不仅要面对已经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生,更要面对广大的正常学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的各个阶段,并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结合学校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进行等。

心理健康选修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要有合适的学生用书和教师参考资料,还要有合理的实施纲要、实施要点、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价系统。学生对心理健康选修课的热情较高,从目前不少学校的实施情况来看,心理健康选修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应注意,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不能流于形式,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占用太多的正常教学时间,更不能因此而排斥其他学科的教学,不能让心理健康选修课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又一砝码。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能是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和智能进行训练。例如,学习《青松》这首诗歌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坚贞不屈的性格品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主动性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巧妙地利用提问、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在一些操作性强的学科中同样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物理、化学的演示中,可以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等。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心理气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待教学,对待学生。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竞赛、班级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团队活动中,如有的学校利用团队的电视台、通讯社和其他各种宣传工具,如板报、广播等,采用专栏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与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如“手拉手献爱心”、“团队干部竞选”、“主题队会”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学会了与人合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抑制了不良的心态,达到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用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金东贤、俞国良、傅婕《简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年第3期,第17~21页

三、开展面对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群体,还要针对个体差异,以及对个别教育对象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面向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发展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发展性的个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教育对象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为使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获得最好的发展而进行的个别心理辅导。如,对智力超常和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有的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有的则要通过个别面谈来进行。补救性的个别心理辅导就是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由教育者运用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对象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一种助人活动。例如,不少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心理辅导,或建立“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等与学生沟通,就是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很好方式。心理咨询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求助者在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问题,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时,就需要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这时,专业咨询人员正好可以提供及时的服务,有效地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补救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首先是心理诊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收集教育对象本人及其心理问题的有关资料,然后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判断可能存在问题的类型、性质和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辅导目标。其次是辅导的实施阶段,先选择适合双方的条件,又有成功可能性的解决方案,然后按方案对求助者实施帮助。最后是检查和巩固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开展面向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咨询和辅导人员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必须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训练,懂得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充满信任、尊重和理解的辅导关系,遵循心理咨询的一般原则。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是交谈,其他辅助性的工作还有游戏、训练、测量等。

四、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目前,教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促进当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实施以科学研究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调心理健康课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就要求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必须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而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密切配合,做到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二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找到符合自身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有效途径。对此,发达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许多研究机构与学校、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大量实证调查和追踪研究,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健康课程、干预措施、教育方案等不同方面。例如,美国的心理健康研究专家就曾与学校和社区合作,试图通过一项综合评估和训练体系探索提高对儿童心理疾病早期预防的可行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prang, G., Clark, J., Kaak, O., et al. Developing and tailoring mental health technologies for child welfare: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Services (CATS) Project.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2004, 74(3), pp.325-336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教师和专业咨询人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师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科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

五、借助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时代,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仅仅依靠原有的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依靠现代网络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和教育投入。同时,现代网络技术能把声音、动画、图形、字幕、视频等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眼界,创造有助于发挥个性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目前,许多中小学、高等院校和基层社区都建立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治疗等不同领域,在网上详细介绍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jiankang/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