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对胃口”的课程内容

《意见》提出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意见》提出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同时,将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科研,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并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

求研究性学习对中小学生上网的看法课题报告

(一) 现实背景1、人类社会正在迈向网络时代,网络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国互联网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上网人群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1%,而16岁左右的中学生上网人数更在高速增长。上网对于中学生来说已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中学生“网虫”也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上网人数在快速增加,由此产生的“网虫”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在政教处、班主任等实行的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中,均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到网络的越来越多,如网络迷恋、网络孤独和网络自我迷失等。有的网虫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导致成绩下滑、人际关系淡漠甚至做出不道德行为。于是,一系列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中学生迷恋上网?上网又会给他们造成什么影响?究竟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2、2002年,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自11月15日起,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电脑休闲屋,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很明显,这一规定正好回答了以上问题,并对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3、如何在新的时代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新的育人之路,已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实效,了解中学生网虫的心理需求与心理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变简单禁止为有效疏导,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另一方面,响应国家政策,弥补家庭教育这一薄弱点,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互动式的、有效的教育策略体系。(二)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的现状及对本课题的突破点从目前国内外相关内容的研究情况来看,鲜有专门研究中学生网虫心理以及教育策略问题的课题。世界各国固然也都十分重视网络与网民的健康发展问题,且许多国家起步较早,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如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但这一些都只是从法律、道德或者技术的角度对网民的行为活动进行约束与规范,却缺少对网民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即使有关于这方面的理论阐述,一般也都局限于以下几点:①大多是从一般的社会群体的角度来分析网虫心理,而很少有专门分析中学生网虫心理的。②都是从网络的角度来分析人以及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没有从心理角度来探求人机关系。③一般都只是描述性、诊断性的,却少有形成性、预防性的。④一般都只是理论分析,而没有策略研究。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突破点就在于立足中学生内在心理机制,探求中学生网虫的心理动机与表现,探索学校德育的新途径,调动各方面合力,寻找最佳的教育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一)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中学生上网心理的调查及研究①中学生上网心理的调查②中学生上网心理形成过程的研究2.中学生上网心理机制的研究①心理动因的研究②心理特点的研究③外在表现的研究④行为后果的研究3.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教育策略的研究①学校辅导策略的研究②家庭教育策略的研究③社会支持的研究(二) 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方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实践探索法等。1、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中学生的上网动机,然后通过比较“网虫”与一般同学的心理发展异同、与社会成年网虫心理异同以及中学生成为网虫的前后心理变化等,结合理论知识,剖析其内在心理机制。2、实行个案研究。通过研究人员有目的地对几类典型“网虫”进行个别访谈或跟踪调查、观察等,全面了解其外在行为表现及直接后果,然后分类整理。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帮助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总结经验教训。4、通过家访、开办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新途径,建立有效的教育、监督、管理机制。5、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探索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教育、管理的策略。6、以班主任调控,班级管理为研究的突破点和基点,构建学校、班级、家庭、社会为一体的中学生“上网”教育、管理新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以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立足中学生内在心理机制,探求中学生网虫的心理动机与表现,探索学校德育的新途径,调动各方面合力,寻找最佳的教育策略。1、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学生上网心理的特点和规律;2、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学生上网心理形成过程的特点和规律3、构建学校、班级、家庭、社会为一体的中学生“上网”教育、管理新模式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 长: 刘永彦 全面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副组长: 宋 巍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中期报告周厚军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结题报告组 员: 俞远明方志国费国雄王小妮课题人员具体分工:1.宋 巍、俞远明、方志国 中学生上网心理的调查2.费国雄、周厚军、刘永彦 个案研究3.宋 巍、俞远明、周厚军 中学生上网心理动因的研究 费国雄、方志国、王小妮 中学生上网心理特点的研究               中学生上网外在表现的原因               中学生上网行为后果的研究4.刘永彦、方志国、费国雄   辅导策略的研究王小妮 5.刘永彦、宋 巍、俞远明 课题综合报告方志国、费国雄、周厚军王小妮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时间安排准备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2月)① 收集信息,确定课题;② 组建课题研究班子;③ 申报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11年1月)①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② 开展调查、访谈、跟踪观察等活动,统计、整理调查结果;③ 实行个案研究;④ 开展教师培训、专题研讨,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探讨教育策略;⑤ 健全班级“网络”教育、管理制度;⑥ 建立、完善制度,形成和构建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机制;⑦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题阶段(2011年1月――2011年9月)① 总结研究成果;② 请专家鉴定。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12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