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是什么

这些课挂了不要紧,不会计入最后的学分的,一学期就能选一门,所以一般要选四到五门,文学鉴赏,园林艺术,经济学,哲学电影欣赏等等)你可以选你感兴趣的科目学习。貌似大学都有规定要修满选修课多少个学分才能毕业哦,一般情况下,两三年后才能满学分就是大学里开出的公共课,每学期都有,大概一周一节到两节,老师是全校性的,内容丰富,(如毛笔字

课程类别是什么

课程类别就是课程的基本分类。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由于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判认维度上的差别,课程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一、从知识组织形式的维度上分类
在知识的组织形式上,有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两类说法,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用二分法思维方式对课程进行分类的方法。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来考察和探究世界知识的课程。综合课程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可以把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分散的学科整合起来去研究环境问题;分科课程则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地把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等同起来,一是因为两者分属不同的分类层面,存在着彼此之所以成立的范畴;二是因为前者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后者则更适合于高等教育领域。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知识组织形式之间既存在差别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综合课程是在当今世界知识急剧更新、学科门类与交叉学科不断增多和学科知识不断分化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又是人们解决世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认识新现象的自然产物。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功能互补的两种课程。
二、从课程行政管理的维度上分类
1999年6月13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第14条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可见,我国中央集权型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正在朝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并存的方向改革。地方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本地区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和管理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可从本校的传统与优势,来开发并管理本校的课程,但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因此,从课程行政管理的维度上对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个级别。对于三级课程管理的涵义与实质要正确理解,它不仅要求课程管理权限应当分级,更重要的是,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坚决执行,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自主开发。那种把三级课程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做法,或把学校课程简单地理解为活动课程、任选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做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上、逻辑上的误区,即在理解课程时偷换了概念之所以成立的层面。
三、从课程开发理念的维度上分类
由于课程在实现学校教育价值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课程开发一般都拘泥干相应的教育理念,它受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从历史的纵向上考察,课程开发的理念大致经历了以社会为本位的、以儿童(或个人)为本位的和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三种方式。因此,从这个维度上看,课程又可分为社会本位课程、个人本位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三种形式。社会本位课程是以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课程价值取向的开发理念,学校在选择与制定课程目标与标准时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性,个人的发展应服从于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学校(主要是高等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西方形式主义教育理想下的课程开发大多是基于这么一种开发理念;个人本位课程是以儿童或个人的发展为基本课程价值取向的开发理念,学校在开发课程时突出个体的经验性与个体发展的合法性,强调只有在个人的发展基础上,社会利益才可以得以维系。比如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和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课程以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经验课程都是在个人本位的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形成起来的;学校本位课程实质上是社会本位课程与个人本位课程开发理念相互妥协的产物,指的是学校在代表社会和个人整合利益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学校本位课程的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教育民主、科学、平等的观念在课程领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1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