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大洋彼岸的美国西部蒙大拿州波茨曼市有一所“行走学校”,每年,这所学校的学生会花一个学期15个周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旅游、考察和学习,真正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奔流不息的河流、连绵不断的群山、原始广袤的森林,都是他们的教室。奔跑疾走的动物、千姿百态的植物、肤色不一的当地民众、收藏珍品的博物馆,一切大自然和人类文明世界都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容——郑钢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记述。

研究旅行最适合研究生式的教学模式。把旅行当做课题或项目进化研究如旅行本身的品质、旅行与商业开发、旅行与环境保护、旅行与健康、旅行与地理学、旅行与历史学、旅行与军事、旅行与政治、旅行与文学创作等等。

旅行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在核心素养框架下课程设计,就要求学生要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研究旅行也适合当下素质教育的学习模式。

考上研究生了,已读半年,现在是特别不想读研感觉太辛苦了,怎么办?

考上研究生了,已读半年,现在是特别不想读研感觉太辛苦了,怎么办?

读研半年就感觉辛苦?读研半年的研友,应该是2019年“上岸”的。那么,2019年顺利考研成功的难度有多大呢?2019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有290万人,录取的人数只有区区72万人左右:其中保研推免的有14万人左右,考上非全日制的有13万人左右,考上全日制研究生院的有45万人左右。如果单单看全日制研究生人数的报录比,报录比是非常低的。

所以,通过考研能够成功“上岸”的人,是非常牛的存在。那么在感觉读研很辛苦就选择这样轻易放弃,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太妥当的:

考研如此不易,放弃读研是一种很蠢的行为。

听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你在嫌弃自己的鞋子不够漂亮的时候,你可曾知道还有人连穿鞋子的资格都没有,那就是没有脚的残疾人!”当你在悲叹读研辛苦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近八成五的人想要考上全日制研究生都是一种奢望?作为一个已经“上岸”的考研党,你居然想着放弃,你让那些在考研中失利的人怎么想?

读研并非去菜市场买菜,付钱就能拿到菜。

高考是人生中的第2次“投胎”,考研则是第3次。考研是改变人生命运的第三次机会:第一次是你投对了胎,你可能含着金钥匙“出场”;高考之后,如果你考上了名牌大学,你的命运会第二次改写;那么考研是你人生中的第三次机会,大部分人都会牢牢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读研和去菜市场买菜有着本质的不同:你要去菜市场买菜,钱给够了就可以拿到菜;但是读研是不是交了学费就能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呢?当然不是,你还要搞课题、做实验、写硕论……这些事情搞定了,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硕士毕业生了!

调整好心态和状态,读研再辛苦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

读研很累很辛苦?感觉到累和辛苦就对了,一个人累和辛苦才是常态,珍惜累并辛苦着的每一天,当你习惯了之后,你会发现,曾经熬过的苦,都会化为最后的辛苦。考研之后,不要抱着“喘口气”的心态,而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和毅力。

考研不易,读研不易,人生不易,咬紧牙关挺过去,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2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