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态的运用能力来推动学科静态知识进行循环,达到学以致用的动静结合过程。它与学科课程是检验与真理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动静难合”的问题.

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以认知为取向的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促进认知发展,但若是老师一味硬教,学生一味硬背,孩子时时处处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一代一代地被“伤仲永”,这样学科课程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科课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其一,作为一种以实践作为取向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共同商讨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社会调查,演示、实验、表演、交流与讨论等,整个过程都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养程序。
其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就在于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课程从书卷中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知识堆,孩子们反而更能从内心里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

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是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动静结合。所以结合实践课程在中小学的开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且同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它也具有必然性!!!

智慧教育研究目的和过程?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公开课的课程意义

公开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公开课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台阶。
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推进,教育界不仅努力更新指令型课程中已经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在积极反思着长期沿袭的不乏泡沫的教研方式。诸如对教案编制、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及其流程发出了“伪教研”等令人深思的尖锐批评,特别对五花八门、精心包装的所谓“公开课”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毫无疑问,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研究公开课的是是非非,特别是对于高中新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也有人这样看教师的公开课——既不是汇报课,也不是观摩课。即使是汇报课或者观摩课,也应该是教师授课水平的真实展示,而不应该是仅仅展示老师好的一方面,而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老师们真正是想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应该把公开课当成是一种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2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