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时代,企业如何备战科创板?

个人认为科创板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我国经济已经从追求速度的阶段到进入追求质量的阶段,未来将着力培养和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意味着国家战略的转型升级,也意味着高科技的产业在未来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变化也是切身相关的。从来料加工、到自主制造、到自主研发,中国的企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产业链上的有力竞争者,但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其实是很艰难的,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因为这一类企业都是轻资产的企业,研发不能落地和大规模商业应用前,企业是没有什么资产和现金流的,想要从银行融资是很困难的,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支持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创板应运而生。

那在新的政策趋势下,面对全新的一个战略板块,企业应该如何备战科创板?下面我们从科创板上市的标准和已经上市的科创板的特征来进一步分析,尝试给想转型的企业抛砖引玉。

解读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从科创板推出之初的行业定位来看,其主要针对的就是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中国未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是突破关键行业核心技术,摆脱发达国家限制,提高打过实力的重要戏码。因此,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也充分借鉴了更为成熟的香港和耐斯达克市场的上市标准。

但从针对的上市行业来看,科创板相比香港和纳斯达克宽广的行业范围来说似乎要更窄一些,只有六大新兴产业,而后两者的行业范围纳斯达克的定位较为宽泛,包括生化、生技、医药、科技及零售连锁服务等行业,只要商业模式有创新的新兴行业都可以。

从已有的五套科创板上市标准看,科创板的标准高于纳斯达克的全球市场和香港的创业板市场。

首先科创板对于拟上市企业都有市值的要求,而香港和纳斯达克的上市标准是比较多样化的,特别是纳斯达克市场,由于其有分层,其上市标准就更为多维度。其次,科创板只要有一套标准是涉及到盈利的,其余的标准都是通过市值、营收或者是现金流等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以便更多的新兴创出企业能够进入这个市场,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看一下这五套标准。

1、市值+营收/市值+净利润

目前科创板最低的上市标准是市值+营收/市值+利润。也就是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最低市值为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

达到这个标准的企业,应该说都是已经度过了发展初期,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企业了,毕竟10亿元的估值在,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的竞争力,相信也拿不到市场上这些投资机构的钱。而如果一个公司有了市值且盈利的情况下,公司未来的发展确定性应该是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的,哪怕现在营收小一些,只要能够造血,未来还是有机会成长起来的。

2、市值+营收+研发

这一套标准应该说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针对的是发展规模较大且未能实现盈利的企业。市值不低于15亿,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2亿,且三年累计研发占三年累计营收比例不低于15%。也就是如果一个公司在有了一定体量以后,即使每年都是烧钱研发,只要产品有销路了,研发投入大一点,即使未盈利也是可以上市的。

3、市值+营收+现金流

这一套标准就更为严格,针对的是研发实力不一定很强,但是产品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但是这种企业虽然不一定盈利,但是其现金流必须为正,也就是可以允许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的费用开支,但是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回款必须是正常的。其中市值不低于20亿,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且三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累计不低于1亿。正常来说,只要企业现金流为正,那未来市场拓展成功以后,产品的营收进一步扩大,盈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这种企业哪怕没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只要具备产品竞争力,也是可以上科创板的。

4、市值+营收

这一套的上市标准的门槛是市值30亿元以上且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如果一个企业有一定的市值且有营收有一定的规模以后,证明公司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的销售是没问题的,这种企业通常也走过了最为艰难的发展初期,开始进入发展中期,这个时候只要企业稳步发展,盈利其实是问题不大的。不然企业也得不到市场机构对于其市值的认可,拿不到相应的融资。

5、市值+研发

最后一套标准,也是要求最高的未盈利的上市标准。这个标准中企业的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且产品研发和应用进入了较为实质的阶段。因为未盈利的企业如果可以得到这么高的市场估值,其实也间接说明了市场对于其研发实力的充分认可,毕竟很多上市公司也没有40亿的市值。

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炙手可热的商汤科技。根据最新一轮软银对其的投资估值,其估值已经超过60亿美元。通过包揽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商汤科技的超算中心拥有8000+GPU,公司有有150人以上的博士人才,AR技术在短视频、相机、直播等方面亚太市场占有率达到80%。正是基于对这一团队实力的认可,在2017年公司未盈利时,商汤科技就已经可以拿到鼎晖投资、万达集团、IDG资本联合出资的1.2亿美元。

因此,从目前科创板的五套上市标准来看。个人觉得真正的科技独角兽,也就是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非常高的企业,可能还不一定会选择在科创板上市,而会选择更为成熟且市场估值也不会低的香港或者美国股市。而留给国内其他企业的机会,则更多的集中在市值、营收、净利润和现金流上面来。

所以国内的企业如果想转战科创板,应该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比如是渠道优势还是研发优势,还是其他优势。根据自身的优势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一个长期发展计划,最好能够适用科创板的1-2套上市标准。

那解读了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以后,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看看这些企业都有哪些特征,以便进一步了解科创板上市标准在现实中的应用。

第一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特征2019年7月22日25家企业成为科创板的首批上市企业,这25家首批科创板企业平均市盈率为49.21倍,拟募集资金309.7亿元。细分来看,市盈率最低的是中国通号,18.18倍;而中微公司最高,市盈率高达170.75倍。而融资规模上,中国通号拟募集资金最多,占全部金额的33.9%,拟募集105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澜起科技、容百科技,分别计划融资23亿元和16亿元。

上市首日,这25家科创板企业的股价表现不负众望,当日25家公司平均涨幅为139.75%,成交金额逾485.08亿,25家公司平均市盈率约120倍。其中N安集涨400.15%位居榜首,N心脉、N超导、N澜起涨幅均超过200%。

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优异表现极大的吸引了市场的目光,这当中就有很多拟冲刺科创板的企业,那这些已经上市的科创企业到底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将从经营数据、行业分布、研发投入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分析。

1、经营数据

首先第一批这25家企业,全部都是盈利企业。25家公司在2018年的总营业收入为595.8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合计为69.18亿。平均每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3.83亿和2.76亿。如果剔除了巨无霸中国通号后,24家企业的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则变为8.15亿和1.51亿。其中11家营业收入低于5亿,占比44%,4家营业收入在5-10亿,占比16%,10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占比40%。而扣非归母净利润只有2家低于5000万,占比8%,10家在5000万-1亿之间,占比40%,13家超过1亿,占比52%。

营业收入最大也就是融资最多的时从事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工程的中国通号,2018年营业收入为400.13亿元,营收最低的则是主营智能光电产品的新光光电,营业收入只有2.08亿元,刚好满足上市标准。

扣非归母净利润方面,盈利能力最强的也是营收巨无霸中国通号,其2018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2.95亿,而盈利能力最弱的则是从事金属3D打印设备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铂力特,2018年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只有3900万。

至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方面,负增长的占比较少,其中营业收入只有从事平板显示及集成电路的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华兴源创,2018年营收增速为-27%和生产光学镜头及光电系统的福光股份,2018年营收增速为-5%。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方面,则有三家出现了同比下滑,分别是华兴源创、福光股份和西部超导,下滑幅度分别为-20%、-4%和-1%。

可见,从整体的经营情况来看,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大部分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其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且其盈利的金额不低于现有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小企业,但占比较低。

2、行业分布

再看看首批科创板的行业分布方面。25家科创板公司中,有13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高达52%,其次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均有5家,占比为20%,而生物医药也有2家,占比8%。本次上市名单,并没有出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的上市公司,同时生物医药类的企业占比也相对较低。

这些公司有5家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占比20%,其次是江苏有4家,广东和浙江均有3家,陕西2家,山东、福建和黑龙江各1家。

3、研发投入

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首批科创板那上市公司的总研发费用为30.98亿,平均每家每年要投入1.24亿进行研发,在营收中平均占比为11.3%。如果剔除中国通号13.24亿的研发费用,则平均每家的研发费用下降至7391.6万。细分来看,研发费用在1亿以内的占了72%,共有18家,研发费用在1-3亿的有6家,占比24%,仅有1家的研发投入大于3亿。

如果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方面去看,绝大部分的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占的比例在5%-15%之间,合计占到了总数的50%,而研发费用小于5%的只有16%,大于15%的有24%,说明企业整体还是非常注重研发投入的。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从事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虹软科技,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高达32%,相比研发投入绝对值最高的中国通号,其研发占比只占了营业收入的3%。

这一数据如果和创业板对标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则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对比创业板上市公司45%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在5%以下,25%的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在5%-8%之间,也就是研发投入在8%以下的占比高达70%,足见两者在研发投入方面的巨大差距。

综上所述,首批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从净利润上看,暂时没有出现未盈利的企业,盈利最低的企业也有3900万。从营收上看,这些企业哪怕盈利能力较弱,也具备相当的营收规模,并不属于小企业。而从行业上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行业,未见新能源和新环保行业的企业。最后,也就是从研发情况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明显高于现有的上市公司的水平,而且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远高于同行的上市公司。

因此,想要上科创板,企业必须要在相关的高新技术行业范围之内;其次,有研发实力的最好,没有研发实力的,也要具备相当的营业规模和对应的市值;最后,盈利能力并不是关键,哪怕盈利能力弱一些,只要有营收规模的,也不影响上市。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企业如何备战科创板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3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