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参加研学旅行?

研学的本质,是通过关注和利用学生观念的丰富性,借助学生对“旅行”、“研学”的热爱和乐于分享的状态,鼓励学生整理观念,并建立起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一致性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生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聚焦于思考力的研学,对于提升学生思维质量、催化孩子优秀品格、反哺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个两岸学生的“领袖思考力”研学走读很不错,孩子回来进步很大。
“领袖思考力”研学走读

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研学旅行是什么?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为什么要开展?1、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2、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3、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研学旅行的好处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帮助指导下,从自然科学、社会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集体学习活动。研学旅行的特点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学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极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

首先,研学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太多的孩子基本上呆在家里,靠手机,靠电子产品去感知外面的世界。而研学就是利用当地已有的自然条件,给孩子创造一个不同的氛围,可以是人文的,自然的,历史的,等等多维度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多元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其次,研学只是玩吗?研学不是纯玩,也不是纯带着目的性,像导游一样灌输性的给孩子介绍一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为的去设定,比如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这个阶段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再根据研学当地所有的特色文化等进行创意的融合。通过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性,有意义,有研究性的任务,让孩子去探讨,去完成,去体验,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丰富的感知和知识的积累。比如,我们曾带着孩子们去研究客家文化,到了福建龙岩的连城县城,了解了客家宣纸的制作印刷,因为还保留着传统的印刷方式,所以孩子们亲眼看到并参与简单的体验,这和在书上看到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材料、过程、工艺、成品等等都是文化的体验。接下来,我们还了解当地民俗游大龙的制作,这个被称作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曾经获得过吉尼斯纪录。和我们常见的民俗龙还不太一样,龙的身体有两米长,龙头就更大了,需要很多壮年同时用力才拉得动。这么一个起源于明朝年间的这么一个民俗活动,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制作工序又是什么?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为什么还能够保留至今?这些对于孩子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延续,更是对中国博大中国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认识。而这些东西就算书中有说到的,顶多也就是图片和文字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转瞬即逝,而只有当还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等着老师傅讲解,一步一步的去领悟,这个研学的过程才是做重要的。所以,研学重要吗?我觉得算是另外一种学习方式的补充吧,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多元的认识世界,拓展视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条件的研学还是有必要的。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一些研学是属于顶着“研学”的头衔,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那这种研学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我们说有意义的研学,一定是具有课程设计,组织意义在里头,有人为用心设定,而且是根据研学当地的资源优势来整合创造的,这样的研学才值得孩子们去感受。另外,现在国内外的研学市场也越来越少,很多非物质的匠人都在积极的传承着中国的物质文化,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让孩子们的研学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时市场趋势导致,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性。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