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中的孙丙 钱雄飞的原型是谁?懂的人进

以前我总觉得莫言水平不咋样,也许是天生对草根人士的偏见而已。《红高粱》只不过是张艺谋电影改编的成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最多是作者长篇探索的先河,算不上大师级艺术品;就是莫先生的创新话剧《我们的荆轲》比起《壮士西行》火候还差点,至少没能把荆轲写活,真是浪费这么好的题材了!

今天看完了《檀香刑》,才觉得莫言是唯一一个能拿得出手的作家,能在国际文化圈混的大家。虽然余华的《兄弟》也不错,但结构完全失衡了,没有《檀香刑》这般完美,而贾平凹早已“秦郎才尽”,至少看了《病相报告》给人感觉如此,《秦腔》、《高兴》还没来得及学习,至少我觉得贾平凹写不出《檀香刑》这样的大作。《病相报告》正如评论家所说有语言施暴描写,但你看《檀香刑》便觉得人家莫言一点都不做作,那是需要暴力的描写,那是具有文化反思的暴力描写,也是发挥到极致的暴力描写。莫言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突飞猛进的,在创作低迷的时代竟然能拿出一部可以收藏在枕边常温习的书简直太难了。

生活就是一部戏,人就在不停的入戏出戏,不过都少不了做戏。有时候你觉得自个儿特真诚,根本没有做戏的成分在里面,但事实上你下意识就已经做戏了,你自然而然地以行行色色的面具示人。生活如此,艺术也如此。《檀香刑》可以说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小说,只不过风格略显血腥,很多女性读者可能读不到头,甚至看不下去,但你却不能否认它是一部杰作,好比你不能因为《水浒传》是男儿戏就否认它是名著一样。莫言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没有像王小波一样在小说里喜笑怒骂、颠倒历史,彰显自己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的反思,而莫言只是借用了历史这个大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构思自己的小说,在历史这个大戏台上唱自己的地方小戏。出场最多的历史人物就是山东巡抚袁世凯和德国总督克罗德,基本上是本色演出,和历史上的原型没什么出入。《檀香刑》主要是通过刽子手赵甲来反映一个时代,赵甲手上有戊戌六君子的血(只不过他和刘光第关系好算是照顾刘光第了),有刺袁义士钱雄飞(也就是高密县令钱丁胞弟)的血,有自己亲家孙丙的血。在小人物赵甲的眼里,自己就是皇太后和皇帝意志的体现,是法律的象征。莫言把山东高密地方戏“茂腔”和整个小说连成一体了,小说语言也是模仿“茂腔”结构紧凑的短句,小说中抗德英雄孙丙要是没有那么多意外就成了“茂腔”的另一个祖师爷了,好比朱熹是儒家另一个圣人一样。小说里有对德国侵略者的恨,有对官僚袁世凯镇压义和团的揭露,有对义和团迷信的讽刺,小说中钱氏兄弟两个新旧知识分子不同走向都导致了毁灭也告诉国人恪守传统得过且过只能跟着那个时代一起去腐朽,维新变法也会招来保守者的记恨,暴力刺杀这种光复会的风格同样不是革命的法门,只有成立了同盟会这种完善的组织才能救中国。小说中两榜进士高密县令钱丁都没得到过皇帝和太后的接见,而一个不入流的刽子手却倍受太后皇帝宠信,又是封官又是赐佛珠真是风光到家了。那是一个悲哀的时代,那是一个僵化的时代,所有那个时代的人都是悲哀的。刽子手在机械的杀人中找到快感和自豪,为民作主的县令无论自己再努力都无法抵抗德国人对乡民的残杀,“茂腔”宗师孙丙更是悲哀的,他根本没想到要杀德国人,只不过德国技师强暴他老婆杀他孩子才没办法找义和拳来帮忙,没想到却受了千古酷刑——檀香刑,而且行刑的还是自己的亲家。

看了《檀香刑》,感觉到一百年前的震撼,感受到一百年前国人的无奈,此等佳作,应该多温习几遍。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