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传统有哪些?

1,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3,过年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4,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5,新春吃年糕

新春期间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中国的传统食物有很多,并且由于每个民族的地域、风俗等因素,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特色食品,下面列举几种生活中较为经典的传统食物:

月饼、油条、豆浆、刀修面、驴打滚、粽子。

1、月饼

月饼起源于唐代。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2、油条

油条是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是为了消消心中的愤懑。但一吃味道不错,价钱也便宜,所以吃的人就越来越多。渐渐的传到了外地,并且把这些根长条条称作了“油条”。

3、豆浆

豆浆相传是1900多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相传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

4、刀修面

关于刀削面的传说:蒙古族人建立元朝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回家后,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老婆婆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5、驴打滚

据说慈禧太后想尝点儿新鲜玩意儿。御膳大厨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做好后,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不小心把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大厨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叫什么呀。大厨觉得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6、粽子

有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而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一直到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