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潮汕饮食风俗论文(2000字),不胜感激!

   饮食文化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颇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潮汕饮食文化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积淀、经济发展及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人们的文化素养、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有丰富的内涵。

    潮人以大米为主食,日常特别爱吃粥,称为“食糜”。食糜是潮州食俗。“糜”为古词。《尔雅·释言》:“粥,糜也。”《说文·米部》:“糜,糁也。”“黄帝初教作糜。”段玉裁注:“以米和羹谓之糁,专用米粒为之谓之糁糜,亦谓之,亦谓之?。”《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饮食。”粥的历史悠久,《逸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粥具有糜烂,可稠可稀的特点,在粮食不足时,可为百姓充饥果腹。

    潮人喜好吃糜,每天早餐食糜,过去城乡皆然。夜宵也是食糜。戏班日常饮食习俗为一日四餐(白天三餐加上夜宵),早餐与夜宵两餐食糜,不可缺少,特别是夜宵,叫“夜糜”,一定要吃白粥,辅以杂咸送粥.这种传统至今犹然。潮州菜系的潮式筵席,通常是不备米饭的,这是因为菜肴丰富,客人可以达到饱足而不必吃饭,筵席上的点心也只是一种补充,以适应食量较大者之需。近年来改在吃毕正菜之后每人再配上一小碗白粥,另加几碟杂咸,不仅使肠胃舒适,而且增加了绚烂归于平淡的独特韵味。

    糜之受欢迎,显然已不止于其充饥果腹的作用。古人食糜之动机,除了节俭之外,还出{于养生。汉代标榜孝道,以粥敬老风行一时,“行糜粥”一度成为统治者所重的敬老之礼。说明时人已了解食粥养生功能。潮州食粥,风俗起于何时,已难考证。《食物本草》上有此记载:

    苏轼帖云,夜甚饥,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

    潮卅人吴子野是苏轼的好友。吴于野对养生之道颇有些心得,北宋熙宁十年(1077)与苏轼在山东初次见面,就对苏轼谈起处世养生之道,苏轼为此写了《论养生》一文。苏轼流放到了岭南.吴子野在饮食方面教给他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方法。在惠州,吴子野教苏轼将芋去皮,用湿纸包了在牛粪火中慢慢煨熟趁热吃了,又松叉腻,能益气充饥。苏轼吃了吴子野煨好的两颗芋子,乘兴写《煨芋帖》,记下此法,并以食烧芋为题赋诗一首。《食物本草》引用的吴子野劝苏轼食白粥的帖虽已失传,从上述情况看,应是可信的。可见潮人吃白粥的传统久远。粤东气候炎热潮湿.流汗过多,食欲不振,食白粥可以养胃气、生津液,既充饥解渴,又能养生益胃,因此潮人多养成食糜的习惯。

    潮州粥的煮法较别地不同,即使与广州地区也不同,别有一套讲究之法。必施以旺火.当米煮熟开始爆腰时,将锅从火上移开,隔十多分钟后,便成米香喷鼻的糜粥。米粒只是刚好煮熟,吃起来有香脆之口感。潮人或称为“kiu”,或称为“粒”,是潮州煮粥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粥的稠稀程度过去视贫富不同而异。如上法煮出的稀粥,米汤清洌可口,尤能止渴。过去老百姓米粮不足,早晚两餐或三餐吃粥的人家很多,农村常以地瓜或蔬菜切碎和米同煮,称为“番薯糜”或“菜糜”。如果与较高档的配料同煮,则称为“香糜”,因配料而称“猪肉糜”、“牛肉糜”、“鱼粥”、“蚝糜”、“卵(蛋)糜”。饭汤要清洌而味道鲜美,煮法同样比较讲究。有条件的要放几条“芫荽”、爆油葱花、姜丝、蒜头,更加香气扑鼻,人口舒适。像粥这样普通民众的饮食,平常之物,制作也别有讲究之法,这是潮州民间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