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的现状如何?

中国各地菜系和地方小吃名堂相当多,川菜,鲁菜,粤菜,湘菜,各种名贵菜和时令菜,小吃也是林林总总,以煎炸炒蒸煮为特色,各种动物和蔬菜都是食材,以健康饮食为主配以色香味。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小吃。民以食为天,健康是根本目的。防止各种代用食品和快餐误导消费者,尤其是街头小摊和油煎烧烤损伤中小学生。

我国古代有哪些描写饮食文化的著作?

虞悰《食珍录》:南朝时期,余姚人虞棕就曾开浙东饮食文化研究之先河,撰成《食珍录》一书,这是浙江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饮食著作。内容简要记录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名物,惜之做法不详。

林洪《山家清供》: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全书广收博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是一部融饮食、养生、文学为一身,描写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书。

韩奕《易牙遗意》:明之际的韩奕撰著饮食专书,托名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称为《易牙遗意》,实意是仿古代食经之作。全书分为脯、蔬菜、糕饵、汤饼等十二类,共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药的制作方法,内容非常丰富。

袁枚《随园食单》:时下文人骚客,只要说到谁最会吃,很少人会不提《随园食单》。《随园食单》是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袁枚能吃会吃,在江湖上是人人皆知的事。历史小说家高阳认为,不像李渔,袁子才的食单是可以实际操作与尝试的,有许多还是很有创意的佳肴,记录了一些失传的民间料理做法,是弥足珍贵的饮鐉史料。

李化楠《醒园录》:成书记载了120多道菜式,上卷主要记载荤菜的做法和保藏法,下卷主要记载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的制法。李化楠做过浙江余姚和秀水的县令,宦游江南多年,见识、创意了很多美食,以浙菜、粤菜为主,并和川菜融合,最早开创了“江南菜川做”、“川菜江南做”的风气。《醒园录》也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江南菜和川菜融合的书面记载。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可惜我是个吃嘛嘛香的人,对于各种美食神经比较大条,来者不拒。菜吃得不少,但菜谱却没有什么深入研究,但是还有一本书是印象深刻的,那就是《随园食单》。这部书在文化圈很吃香,作者是清代著名才子袁枚。

袁枚不仅诗写得好,菜也做得喷喷香。他存诗四千余首,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也有《随园食单》留世,上面列举了各色菜肴供后人解馋。

袁枚整部《随园食单》中独爱豆腐,书中也有豆腐开会的趋势,像什么“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等,真是琳琅满目,白玉满盘。

“豆腐煮得好,远胜燕窝;海菜若烧得不好,不如竹笋。”

据养生堂的专家白呼,豆腐是一种良好的养生食品。豆腐富含蛋白质,每天只需要吃半斤豆腐就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蛋白质。豆腐还是一道减肥食品,又具有防癌的功效,对老年人的养生更有帮助。

所以,袁枚是个地道的美食家。他活到了82岁,也是古代文坛中少有的健康老人,只不过足下缺少一双足力健罢了。他说自己“八十不知老”,晚年更赋闲情逸致。

袁枚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最大乐趣,便是“好花进一觞”,而在众多的花里,他最爱兰花,《偶成》里写道:“幽兰花里熏三日,知觉身轻欲上升。”

袁枚喜欢爬山、远游,64岁高龄时,他写了首《病后作》,诗云:“我年六十四,今春犹聪强。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有时逸性发,跳跃如生獐。”

其实,吃得好,玩得好,都不如心态好。袁枚说:“姆母不知丑,西施不知好,我亦将毋同,八十不知老。”姆母和西施分别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和美女,但姆母不认为自己丑,西施也没觉得自己特别漂亮,袁枚说自己就像她们一样,到了80岁也不觉得自己老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