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排雷要人工?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

近来,在中越边境排雷行动中勇救战友、不幸失去双眼双臂的我军排雷英雄杜富国,令全民为之感动。而中越边境排雷行动,也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众所周知,中越边境战争长达十年,双方为阻止对方的进攻、渗透和偷袭,维持防御态势,都曾布设大量地雷。云南和广西600多平方公里的边境线上,双方布设的地雷最多达数百万枚,有560多个雷区。雷场大的有几平方公里,小的仅有几百平方米。

战时越军布设的地雷曾给我军造成过不少伤亡,战后这些地雷仍给边境居民造成巨大伤亡。当年的战区,比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就有许多悲惨的故事。当地有的村子,全村只有87个成年人,然而由于触雷致残,全村竟然只剩下78条腿。有的村子,父子三人都因触雷致残。甚至曾有记者采访到过触雷三次侥幸逃生的边民:11岁放牛时被地雷炸掉左脚,15岁砍柴时被地雷炸掉右脚,20岁撬石头垒田埂时被地雷炸掉左眼。这样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让人感叹战争和地雷何其残酷?

著名的麻栗坡县,当地人说:“早些年要是碰上下冰雹,就能听见漫山遍野的地雷响。”当地人甚至一度对地雷感到麻木,听说附近又有人触雷致残,只是说一声:“哦,又炸了一个人。”手里依然干自己的事情。边民甚至有顺口溜:“地雷轰轰响,就当放炮仗。”严重的地雷问题,让当地土地无法耕种,交通无法顺畅,居民死伤惨重,直接造成了当地贫困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见我军的边境排雷行动是何其必要,危险又是何其巨大。

1993年-1994年,我军展开了第一次边境大排雷行动。1997年-2000年,我军又进行了第二次边境大排雷行动。这两次著名的边境大排雷行动,我军先后投入官兵2000多人。我军工兵转战在热带山岳的丛林间,一次次征服死亡地带。尽管每次排雷作业都有严格计划和安全措施,但意外仍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如同最近的排雷英雄杜富国一样,两次大排雷行动中我军先后有4名战士牺牲,20多人负伤。

【我军扫雷的实况照片,这些最可爱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冒着生命危险】

【因为扫雷,掩护战友而失去双眼双手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第一次大排雷行动中,年金19岁的战士谢飞在实施排雷作业时不幸滑入雷区,壮烈牺牲。第二次大排雷行动,又有三名排雷战士不幸牺牲,应该牢记他们的名字:广西边防某部排雷班长何元超,战士侯玉海,阎玉朋。

【我军也有各种机械式的排雷方式,但在中越边境的复杂的地形和雷场环境多变中,却往往无法试用】

尽管两次大排雷行动已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边境的地雷问题,但由于受到边境地理条件的制约,边界尚有少量小面积雷障尚未排除。加之1999年底,中越两国政府签署签订勘界条约,我军新世纪在边境地区开始了第三次大排雷行动。

【这是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举行的移交现场,十多名扫雷官兵当着当地政府代表和老百姓的面,手牵手趟过雷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请大家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

我军在大排雷行动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让我军的工兵部队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世界各地有我国参与的维和行动中,我军的排雷工兵是最大的亮点之一。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在边境排雷行动中牺牲的英雄。向他们致敬。参考资料:十年中越战争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中和战后、战场上为了作战需要会埋设各类型地雷、有反坦克雷、防步兵雷、地理的种类太多了……

地雷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作战武器、杀伤力大、作战效果明显、与地雷一起成长的兵种诞生了…工兵、排爆兵。

战场上为了开辟通路排爆工兵发挥着无法替代作用、水上作战还有水雷、那么扫雷舰艇应运而生、在海军的礼仪中、无论再大吨位的舰艇与扫雷相遇都要向…扫雷舰艇致敬(鸣笛、或者打旗语或者灯光信号),以表示对扫雷官兵的敬佩之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雷与反雷之间的“竞赛”是一路同行。

排爆/排雷的手段越来越多元化、排爆设备也先进:战场上有排爆/扫雷坦克、装甲车、排雷爆破弹、排爆机器人等等装备。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工作业去冒危去排爆/清雷?

这是无奈的选择:环境因素决定的:雷区或因地形复杂、杂物障碍、以及地雷的种类和破坏力原因都是造成必须人工排雷作业的无奈之举。

例如:中越边界地区清理雷区作业、就是因为山高坡陡、自然环境复杂再性能优良先进的机器设备都无法展开……和平时期的清雷还要考虑一些地雷的危害性、一旦机械式清理产生的有害物质造成的损失更严重……所以,特殊环境下必须人工作业进行排爆。

人工排雷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壮举。

向排爆工兵致敬!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