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瑰宝,为何现代有些人既想学对联又不愿按对联格律去做?

对联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至今,造就了很多优秀的作者,很多名诗名联,对祖国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学者书生会写诗作对,出口成章令人敬佩,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古人都会吟诗作对,过去的文化知识都掌握在有钱人,剥削阶级手中,有几个穷人饿着肚子去饱读私书呢?过去的文化考试简单没有现在的复杂,每天都是读四经五书学对写诗平仄要求严,从小读到老没有什么新花招,真正的经典杰作都是数得清的人和诗,几千年才有一点真绩也不算个舍,他们也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就会写作,并会天才,也是从零开始学会写作,写得好的就留传至今,不可能每一首都写得经典,解放前中国处于百分之七十的文盲状态,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没有几所学校,解放后人们翻身作主了,才慢慢认识文化的重要性,不读书就要受剥削压迫,不能出人头利就要受贫穷,后来才有民办教学半日制夜校等,那时读书课本纸笔都没有,有的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中国经历了许多改革对文化的困扰,文革吋期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农业为主根本没有心情去读书,每天忙碌累得要死,搞什么大跃进学大赛等,农村人根本没有什么出路,谁还想着去读书会有出头的一天,文革时期农村人还饿肚子,孩子们上学书本都没有,只有老师才有教材,一个教室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那里还有高才生知识分子教学,只要认识点字就可以当老师,徒弟教徒弟误人子弟,还谈什么理想什么写诗作对,有的听都没有听说过,到了初中课本中才有几首古诗对联之类的,老师根本不着重点教学,那时城乡差别很大,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时代在发展也在前进,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读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学习的东西也增多了,现在的课程丰富多彩,课本也改革了中外文化都要学,写诗作对书法都是业余爱好,以前就是会写几句世无处发挥,现在这几年头条网络的兴起,给了爱好者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网络里能人很多,他的的文化素质高,有传统的写作经验,懂平仄韵律,主谓动名数词对状形容都很好,并不是本提所讲的想学写诗词对联,又不按照写作的格律去做,人的能力水平各有限度,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而为,那有些人讲不会写联就不要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里可以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呢?没有水平低的人又如何证明你写得很好呢?只要有胆量敢于试对的人就应该支持鼓励,写得不好的地方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帮助指导,这样更有利与写作水平的提高与更多人的爱好,我们玩头条对联写诗完全是为了学习经验消磨时间,没有别的所求,至于有些人说在头条里写作可赚钱,我们深知自己水平有限也不够格,有不对之处请多多指导!

知识是渊博的海洋学无止境,大家可以各尽全力去发挥去创作更好的经句美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疫情后文旅怎么发展?

疫情过后中国旅游将出现一次井喷式的旅游,本人感觉不管公路,景区都会出现一次从没有过得,拥堵,拥挤,因为,从春节以后大家都因为抗击疫情在家里闷蒙了,早就想出去旅游了。

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是对疫情后的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提出的大课题。文旅其实就是旅游者在欣赏风光、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获得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度知识体验的旅游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旅游更多地融入文化精神需求,是旅游业提档升级、创新发展的紧迫要求,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的新时尚。而这次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压力,恰恰是倒逼文旅创新发展的一次重大机会。我以为疫情过后文旅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旅游景区景点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任何景区景点都处在一定的人文社会之中,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必定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沉淀其中,只要深度挖掘,就能发现她的故事。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区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打造景区文化特色。

二、旅游产品设计拓展专题文化线路。目前旅游产品基本都是传统项目,同质化普遍,文化旅游不多,专题的文旅线路更少。增大专题文旅线路产品投放,满足高层次、个性化的文旅需求是朝阳产品,也是疫情后促进旅游快速复苏的新增长点。如历史文化研旅、名人足迹寻访、古村古寨探秘、长征路线重走等等,通过这些专题性文旅线路吸引大批志同道合者互相交流,寓学于乐,不断拓展系列项目,吸住相同需求游客,做大做强。

三是加快旅游从业者人文素养提升步伐。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旅游专业队伍,很难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疫情过后,从国家和院校层面来说,要更加积极地加强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文历史素质培养,从旅游行来讲也要有计划地尽快提高管理人员、导游人员、维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共同推进文旅业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