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生鸡蛋拌饭和纳豆你们觉得好吃吗?吃过的说下感受呗?

纳豆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发酵豆制品,纳豆是日本人的叫法。在我们中国一般称为臭豆、臭豆子、盐豆子等。

在我的家乡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我们称为臭豆子。我妈每年都会制作臭豆子。臭豆子的正宗做法是用稻草捂。因为稻草里含有枯草杆菌,而枯草杆菌是发酵臭豆子的必须菌种。

臭豆子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将黄豆煮至发粘,然后用干净的放面粉的编织袋装起来,用稻草捂成。没有稻草也可以买菌种,或者直接用棉被捂也可以。

那么臭豆子怎么吃呢?我们一般都是凉拌吃,就是鲜辣椒,大葱,香菜,生抽,醋,臭豆子拌匀非常鲜。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就是臭豆子炒鸡蛋,臭豆子炒鸡蛋非常好吃,下图是我妈做的臭豆子,是用了黄豆和给黑豆两种豆子做的。臭豆子炒鸡蛋的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一,起锅烧油,把臭豆子,葱花,辣椒爆香炒一会。

第二步,将加盐调味的蛋液倒入锅中,炒熟就可以了。

香喷喷的臭豆子炒鸡蛋就做好了,卷煎饼吃非常美味哦。本人头条号有发表的臭豆子制作视频,感兴趣的可以去观看。

为什么说日本料理难吃得要死,日本社会压抑得要死的人还要留在日本呢?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日本饭不难吃,不仅不难吃,还挺多吃。精菜,方便,快捷,是贵点,但吃着放心。人与人之间有界限,给对方自由空间,不打听别人家的私事,各过各的日子,压抑吗?让人压抑的往往是亲戚朋友的攀比,亲戚朋友对你生活的指指点点,过多参与。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至于说日本人不大声说话,自觉排队,垃圾分类,抽烟分场地,让有些人觉得不方便甚至压抑,但这不正是让更多人享受到了自由文明的空间。事情没有绝对完美,要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少部分不自觉的人觉得压抑的制度你说好还是不好?

中日文化有什么异同?

日本是中国人绕不开的一个名字,不仅因为是邻国,不仅因为中日战争,更不是因为我们随处可见的日本产品,而是因为中日两国人有很多相同或相似,又有那么大的不同,有那么深的历史渊源。中国文化这里就不必说了,重点说说日本文化。

要了解日本文化,先简单看其历史。据《后汉书》记载,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五世纪日本统一后,定名为“大和”。七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根据中国皇帝国书中的称呼将其国名改称为“日本”,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沿用至今。日本人也一直以太阳为图腾。顺便说一句,有学者认为近代屡屡为患中国东海沿岸的“倭寇”,大多非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流浪于东海上的海盗和走私商团。

人类学多次证实日本民族主要是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混合而成。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发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日语中的常用汉字达2136个 。据说,要读懂日本的历史著作和一般性读物,需要至少掌握2500个汉字。巧合的是,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列出的现代汉语常用字也就是2500个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经常有较多的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文化(特别是唐代)的精髓,而这些在中国本土却已经很少能再看到。因此有一种说法:“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那里有唐代的建筑和歌舞。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那里保存了明代的礼乐制度。”实际上,虽然日本的一些古代风格建筑是学习唐朝的,但却大多只是风格,而没有唐朝的恢宏大气。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自汉唐以降继承和弘扬了中国的重教传统,从而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日本全社会崇尚教育,尊重知识,崇敬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看看日本的钱币会发现,上面的人物没有一个政治人物。一千元日币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五千元日币上是樋口一叶,日本著名文学家;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那个目光坚毅的人,是思想家福泽谕吉(对他我们中国人当然需要批判性看待)。日元上的人物,全部是在教育、科学和文化界为日本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这种每时每刻的潜在影响无形中告诉日本民众,应以学者为骄傲。

重视教育和研究是日本传承至今的一个优良传统。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汤森路透》发表的全球创新企业TOP100中,日本有40家;美国有35家;法国有10家;德国有4家;瑞士有3家。在新世纪,日本获得了19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日本每年有一个人得诺贝尔奖。距离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大半。相比较,西方在新世纪中获诺奖最多的美国,在本土受教育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25人。

从工业和技术等方面看,日本在半导体、机器人、工程机械、机床、显示及碳纤维等八个领域中在世界上具有显著影响力,其中在多个行业日本公司要么控制50%以上的份额,要么掌握着核心技术。如iphone里1000多项核心部件中就有一半以上来自日本。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如三星、intel、苹果、高通等等,如果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和配件,这些公司至少会倒退10年。

日本从政府到民间有一个高度重视科研,包括基础研究的优良传统。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最高也只是2.8%。近几年中国高度重视科研投入,也刚刚达到2%。

在研发上,日本长于未雨绸缪,提前布局。2011年,家家户户还在购买电脑的时候,NEC公司突然决定不再研发电脑,这震惊了日本社会,因为NEC公司是日本电脑的鼻祖。现在我们知道NEC的新方向——日本的汽车全自动驾驶系统的主要研发者就是NEC公司。同理,索尼公司把电脑产业卖掉,电视机也做的很少,而在18年创下的利润却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它改做内件了,例如它的传感器已经占到全球份额的70%。佳能以造相机闻名,但现在相机已经不是它的主业了,因为高清镜头手机的普及,照相机面临着被取代的命运,因此佳能也开始转型,让人根本想不到的是,佳能现在重点研发小型火箭。

其他日本著名企业也在开发新产品。丰田从1992年开始研发氢能源技术,现在这个氢能源汽车充气3分钟,可以开650公里。 富士把它的膜技术改用于生产化妆品,从一家面临淘汰的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东芝早已把白色家电扔了,扔给谁呢?美的公司;把电视机扔了,扔给谁呢?扔给了海信。

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是,日本人认为技术应用非常重要,但基础研究更为重要。所以,日本科研经费的55%用于基础研究。正因为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才会有领先世界的新技术,有一年一个诺贝尔奖。中国的公司将大把的钱投给了娱乐界小鲜肉,投给了游戏产业,换来的是什么呢?

另一个国人需要知道的事实是: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有3.5万家。中国有多少家?据说只有5家。 这或许就是与中国文化相比,日本文化的重要不同,以及所产生的结果。

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所以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历史的进程,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都在演变和发展,因此也产生了很多差异。

想要将中日之间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说清楚,说全面是不可能的。我就从桃花和樱花来看两国文化的异同点。

桃花文化和樱花文化。从古至今,桃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崔护说“人面桃花相映红”。诗经里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日本人偏爱樱花。小林一茶说“婆娑红尘苦, 樱花自绽放”。上岛鬼贯说“樱花凋谢后 园城寺里又寂静”。就连日本的绯谐鼻祖荒木田守武也异常喜爱樱花,他说“天也醉樱花, 云脚乱蹒跚”。

桃花和樱花颇为相似。虽然桃花和樱花都衍生出很多品种,但桃花和樱花都属于一种灌木,而且桃花和樱花都是一种红白相间的灿烂花朵。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桃花和樱花的区别,只能根据结不结桃子判断它是桃花还是樱花。放眼全世界,只有中日同时喜欢上了一种相似的灿烂的花朵,这无不暗示着两国文化的同宗同源性。

不同点是桃花偏向于一种美好的灿烂,多象征着美好的季节和女子美妙的容颜。樱花偏向于一种凄美的灿烂,日本人爱它的柔美,尤其爱它飘零的状态。

从桃花和樱花,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日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3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