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第一个特点,校外排列课后的一些兴趣小组、俱乐部的活动,棋艺比赛、校园文化,不符合研学旅行的范畴。第二个特点,有意组织。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用于学生身心变化的教育活动,如果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那不叫研学旅行。第三个特点,集体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一起活动,一起动手,共同体验相互研讨,这才是研学旅行。如果孩子跟着家长到异地转一圈,那也只是旅游。第四个特点,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中学,学生必须要有体验,而不仅是看一看、转一转,要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在一定情况下,应该有对抗演练,逃生的演练,应该有出点力,流点汗,乃至经风雨、见世面。国家政策文件《国民休闲旅游纲要》发布时间: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时间: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近年来,国家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实践范畴,并出台了种种措施,极力推进实施。我们认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旅行实践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旅游景区、革命圣地、文化遗址等已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研学旅行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其实践过程中,有的学校抓住机会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品牌,也有的学校盲目跟风步入误区,为此有必要从整体课程观的视角,来审视学校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不是附属课程,而是独立课程(一)研学旅行的课程观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看,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都有混杂,中小学校就是从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观出发,来理解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比如有的把研学旅行当成学科课程的延伸,在原有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等分科课程体系中“嫁接”研学旅行课程。有的把研学旅行归属为校本课程的子课程,在原有校本课程基础上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设置兴趣爱好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活动课程。有的根据当地旅行资源,设定主题活动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设置的重心不同,相应的课程架构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也就不尽相同。在课程设计中,每一个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条件不同,考量的权重就有差异。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确需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的匹配。而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为了降低活动运行成本和实施难度,将之嫁接或者派生到其他课程基础之上,以体现其综合实践性。有的在分科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研发出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而有的学校则整合有效资源,基于学生需求、校园课程、实践课程、当地资源的综合视角构建研学旅行课程。这让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呈现出“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态势。实践中,按照现代课程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绝大多数课程开发者总是希望把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三个基点有机结合起来,以保持课程的平衡。当然,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深化对课程属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正本清源,让研学旅行课程归位。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yanxue/1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