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期间,如何协调好自己个人学习目标以及每阶段导师所安排的任务?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

不晓得在推行的导师制度改革,是否能改变当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信任缺失。目前,高校、研究院所等普遍采用单导师制,大部分是在录取后通过《导师意向选择表》双方互选。鉴于有机会参加研究复试阶段综合面试环节的导师仅为学科部分导师,其余导师无法根据一个考生姓名、初试、复试成绩来确定自己的学生,相对来说更热衷于提前邮件沟通自己或其余导师推荐的考生。

在单导师制中,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如硕士选课、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送审、答辩、离校等流程都缺不了导师的签名。之前,有人统计硕士生答辩期间导师最少要签37次名。整个硕士期间折算下来,不低于60次。离开导师签名,学院、学校层次是不认可的。因此,这也给予部分师德不算好的导师通过“无法答辩”、“延期毕业”等手段威胁自己的硕士生。

但是,就小西接触情况来看,大部分导师都是不存在故意为难自己的硕士生。今天,还有几个同事在加班给自己的硕士生修改学位论文,论文撰写过程中硕士生用心与否一目了然。有个同事今年有3个硕士毕业,之前给他们3个都进行过指导,也给他们提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重要点,之后其中2个论文达到送审要求,还有1位就是“老大难”(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根本没有执行)。

也许这个事情和上海交通大学某位导师有点类似,但是我的同事还是尽量在帮他,如今天周六一天都在给这个学生修改论文部分内容,且和学院研究生秘书沟通,延迟几天送审,给学生时间修改到位。不过,我们也讨论过,如果学生依然无动于衷,自己不主动修改,最终肯定是只能延期半年。毕竟,论文盲审要求不低,就算混过答辩,后期抽检到论文不合格的话,对于学校和导师都有不小的影响。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可以很丰富,如通过什么资格考试、自学某门语言、发表几篇高水平学术小论文、备考部分院校的统考博士。这些学习目标和导师的培养方案是不冲突的,只要你能完成自己课题每个阶段的任务。“拖延症”是导师或学生自己科研生涯中最大的阻碍,不少人都想“停下休息”,往往很多机会错过就不再有。如硕士阶段申请校、省级创新课题,到了研三将不再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根据导师的安排,完成每个阶段的科研任务非常重要。

今天下午,小西就听到一个导师在和自己几个硕士谈心,去年2月安排攥写的1个专利,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文字材料。当场询问什么时候能给出初稿,考生回复是“下周应该可以。若你是导师,你觉得该考生能下周完成初稿吗?依然不会。“拖延症”的人在下周一会简单查点资料,然后想着一周不着急,等周四再开始,过了周四、周五、周六和周日依然没有动笔。怎么办?后面就开始悄悄的躲导师,看到导师来电就害怕,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小西知道呢?因为我读研时也有过类似经历,在我做导师后也会给自己学生举例,越拖事情越完不成。

至于,部分人质疑的成果归属问题,小西觉得不管是论文还是专利,不是简单一句“实验学生做的”或“经费谁出的”来做归属权分配。在选择某个导师之前,起码要打听下他们团队的科研奖励或成果分配,觉得无法接受就避开该导师。遇到这些问题,尽量和导师做好沟通,不同团队的传统有差异,如研三准毕业生部分会给硕士新生“送”一篇小论文,自己已求职成功且用不上。

小西想说大部分导师不会逼迫硕士生读研期间放弃节假日、周末等,但是年轻时有机会拼搏是最美好的,如导师们在晋升教授之前都会安慰自己,等上了教授就休息休息。可是,上了教授之后呢?依然有新的目标,是不是可以争一下杰青或长江呢?

最后,小西想说硕士期间不止培养学科的部分知识,个人的情商和处理事情能力都得提升,社会不需要“死读书”或“死做实验”的研究生,而是期望他们可以独立完成某个项目申请、执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难道不是吗?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yanxue/1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