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研究性学习课题方案

1.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本课题研究是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若干弊端,为实施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立足于探索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在课内外主动积极学习,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变解决问题学习为“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学习,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故课题名称定为: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研究假设 我们推测,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形成初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师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得以转变,教学效率得以逐步提高。 三、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l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研究 l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融合性研究 l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学习的整合研究 2.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关键 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观念更新与落实,师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等问题。关键是如何在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是应用型的科研课题,实验周期短。要在相应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任务是艰巨的。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教师都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独立操作、总结、分析,撰写高质量论文和个案。其中陈进、宋丽是广西园丁工程A类学员,黄萍是市学科带头人,唐芳、刘娜、林洁、卢坚、陆邵桓、吴俊琴、黄爱玲六位教师是市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以上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这些学生所在城区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校条件设备不同,教师教学个性不同,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对象的选择有相当的代表性,也说明预期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 自实验研究开始,对实验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组织集中研究。并力图得到所涉及的执研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保证研究活动经费和时间等方面落实。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关资料的查询、收集、汇编工作由课题组秘书处负责。评价工作由课题负责人协同顾问组成员拟订评价方案,综合运用新的评价办法和工具,对实验学生、教师做总体评价。实验成果形式主要以学生成长记录袋、教师课例、论文和教师工作档案记录为主。 具体执研班级确立如下: 景行小学:99级4个班 唐芳 周宇 飞鹅逸夫小学:95(1)班 黄萍 96(2)班 刘娜 柳师附小:96(1)班 林洁 鱼峰山小学:96(3)班 卢坚 驾鹤小学: 99(1)班 陆劭桓 公园小学: 99(6)班 陈进 98(1)班 潘柳玲 雀儿山一小:99(1)班 宋丽 莫慧饶 雅儒小学: 99(1)班 王芩 文惠小学:98级3个班 吴俊琴 96(2)班 梁馨元 潭中二小:2000(1)班 黄爱玲 99(1)班 王叶青 窑埠街小学:99(1)班 郑惠方 柳石小学:96级——99级10个班 阮健、李丽、杨铭等 五、研究变量及其操作定义 1.自变量及其操作定义 a) 在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初中阶段在小学已有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提出和研究课题的一般方法,为高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b)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与策略 “研究性学习”从学的一方面来看,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在明确的“问题”或课题目标指引下,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操纵学习。具体操作体现以下特点: (1)主体性。即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可能性的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 (2)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超前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而且为自己寻到新的学习模式,以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学习活动,使自己能迎接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我们认为,在这一学习方式中教师不仅向学生创设问题或课题情境,而且起主导作用,即导趣(激发动机、引发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等,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我们初步设想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开展“主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并融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三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落实;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通过进行对学科教学领域补充和延伸的“问题研究”,探索以研究性学习为学习方式的综合活动开展;摸索总结适合于我市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办法经验,以充实在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的理论构想。 我们确定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为:发现——质疑——实践——合作——探究——创新——综合运用。 2.因变量及其操作定义 a)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增强 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是从学生学习的意愿、态度和能力三方面综合考虑的。兴趣的调动与保持是基础,主动积极参与的态度是关键,具备参与的方法和能力是任务。研究性学习保持或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多地表现为关注自我及身边的“问题与现象”,喜欢质疑寻问。主动性则表现为探究问题的自觉、自愿、积极、勤奋。 有效的探究体验性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记录,课外的问卷测试得到相关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的性质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检验,如学生成长记录、多种描述性评价和问卷记录等。 b) 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得到提高与培养 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它有助于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助于推进根据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进行教学。 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性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而重要在于使学生从小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及态度倾向。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能力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合作分享的能力;学习习惯指具有愿学乐学的态度、掌握研究问题的多种方法、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问题意识。 学习重在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培养,能否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特征。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多元化综合测试,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影响等,检验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水平和是否具备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c) 教师教学观念得到根本性转变 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摈弃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摆正师生关系与位置,从学生实际出发,凸现学生主体观,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观念转变表现在:科学地建构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即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监控者。学生则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营造自由开放的空间。包括学生学习器官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目标的开放等;积极探索评价新方法,给予学生多元的评价,关注过程与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个案的分析,实际教学活动表现和撰写的论文总结、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加以检测与评估。 六、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个案法、实验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分别到有关学校进行调查,同时结合问卷、听课、评课、研究课、个案分析来进行。研究按学科年段分成研究小组。采取分项推进,重点突破的攻坚措施,充分利用已有课题研究成果资源,依靠执研人员参与“园丁工程”的培养优势,规范有效开展研究。 1.观察法:本课题研究的问题,需要对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前后及其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意愿、态度、能力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必须依靠平时收集表现学生情况变化的数据或资料用观察法加以记录研究。其中,做到观察目的明确,有重点,有计划和方案。依计划选用多种观察途径,如参观、听课、个别访谈等。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类、汇总,及时补缺补漏,并尽可能用数据和典型事例。 2.个案法;本课题结合其它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侧重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师个人和班级,以验证研究的实践推广价值。成果的表现形式以典型课例、经验论文为主,因此,我们选择了个案法。 3.实验法:实验法主要用于研究性学习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加以具体的实施,对教学途径、模式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实验的设计采用不等组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对比实验方法: c1 x c2 c3 …… c1’ o c2’ c3’ …… 其中c1、c1’分别是实验样本与研究总体的实验前测;x、o分别是对实验样本和研究总体施加的教学因素,即自变量的投放与否;c2、 c2’;c3、c3’;……等等,是实验后对实验样本和研究总体进行各次测验的结果。 当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除了以上所选用的方法之外,还可能采用其他辅助的方法,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七、经费管理与使用 本课题配套经费、资料设备来源于市教科所和各执研学校的资助、提供,并全部用于课题资料、国内调研差旅、研讨活动等项目的支出。 八、人员分工 陈时见、彭运锋、文可义、黄汉松、廖先祥担任课题顾问,负责理论指导。 唐丽、陈光耀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设计、理论指导,并组织开展有关研究、研讨活动,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并汇集出版研究成果。 唐芳、刘娜负责课题的实施管理活动的日常工作,收集实验资料与数据,撰写阶段性实验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等。 陈进、林洁负责各校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资料及数据的收集,并撰写研究经验、体会、论文。 其他人员负责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注意收集原始资料与数据。 九、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 1.本课题研究计划做如下总体安排: 第一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6月) l 课题开题(选题论证、申报立项) l 理论集训(有关“研究性学习”理论) l 前期调研与测试(执研教师综合能力调研、学生原有学习能力测试) l 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执研教师选择三个子课题其中之一进行重点研究) 第二阶段:(2002年6月——2005年2月) l 专题研究课、小型研讨会 l 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学生成长记录、教学个案、课件等) l 中期调研评估(专家顾问组听课、查阅资料、经验交流) l 实施方案修订与完善(执研教师注重研究过程性反思,调整研究思路) l 外出考察学习(获取先进经验) l 阶段成果物化(收集典型案例、论文、工作阶段报告等) 第三阶段:(2005年2月——2005年12月) l 展示与交流(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网页制作等) l 结题验收(撰写课题研究实验报告,申报结题) l 成果鉴定 2. 进度 本课题研究拟定四年时间完成,即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止。各阶段研究参照具体阶段实施方案进行。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yanxue/2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