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年开始中小学校每个假期都组织学生去研学,学校盈利吗,你怎么看?

研学旅行突然火热,缘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此前,学校并不热衷于组织学生举行校外实践活动,主要因为责任风险太大。校外不比封闭的校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学校和老师眼中,都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学生磕着碰着,就有大麻烦。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些家长,讹学校和老师成了习惯,学生受了伤,不问责任在谁,便狮子大开口索要赔偿。不满足他的要求,便上访、堵校门,闹事撒泼。学校顶不住压力,只能花钱消灾。

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校外活动,规模大,走得远,不可预知的风险更甚,若无政策支持,学校一般不敢组织这样的活动。

现在有政策支持,研学旅行寓教于游,也是教育教学的另一种形式,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便多了起来。对学生来说,参加这种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锻炼自理能力,既有无穷乐趣,还能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是大有裨益的。

不过,研学旅行的费用,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应由家长负担。如果行程较远,景点门票价格高,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些家长会质疑学校会不会籍此盈利。

首先学校绝对没有盈利。这笔费用,根本不走学校财务账,即收即付,理论上没有盈余。

但是,如果没有与旅行社签约,而是由学校自行安排食宿车费门票,因为无法准确预估实际支出金额,学校在收费时会稍微多收一点。活动结束后,若有余额,一般也不会退还给家长,而会用于参加活动的教师聚餐。

研学旅行成为学校必须举行的活动之后,各旅行社便找上门来,希望揽到这笔生意。最后确定给谁做,价格怎么谈,利润如何分配,除了少数校委成员,一般人便不得而知了。

也有更厉害的角色,抓住商机,成立研学旅行基地,调动人脉资源打通上层关系,将区县内研学旅行活动全部垄断起来。其中有没有盈利,用大脚趾想想也就能知道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荤腥的地方就有苍蝇逐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水至清则无鱼,想要事事算得一清二楚,不差厘毫,便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只要经办者别太过分,把团购价弄得比零售价还高,也就不要去猜疑和计较了。谁都不容易,人家费那么多心思,担那么大风险,挣点儿钱也是应该的。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