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电商(内容付费)这个市场究竟会有多大

17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多则过百,少则几十个。每个live,也有几十到几百不等的人数参与。票价从10元不到一直到400不等。这些都是公开可见的,有兴趣的,也可以去计算一下。第四个是,喜马拉雅。喜马拉雅位列中国最大的网络音频平台之一,于去年12月搞了一个“123知识狂欢节”,主攻收费音频。按其向媒体公布的数据是,当天实现5088万的流水——虽然这个数字看着实在有点那个,哈哈。但千万级别的流水应该不假。喜马拉雅上现在有很多收费音频节目,我一度还琢磨过要不要上去搞个读书栏目。三开年以来,36氪推出了收费专栏,第一批邀请到了当年互联网头号IT博客keso。当keso写下《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来卖以及这个公众号还会更新吗》一文,腾讯似乎有点坐不住了。根据公号i黑马的披露,马化腾在keso朋友圈底下留言:应该等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啊。keso则反馈你们这个测试太久了,马化腾旋即表示:我们争取加快。去年8月,就开始流传微信要测试付费订阅,小半年过去后,看来腾讯真得要出手了。马化腾亲自过问的产品,历史上腾讯的进度就不会慢,现在应该也一样。这可能是对这个市场规模的一种判断。太小的生意,腾讯不会感兴趣的。有几位腾讯略高层的朋友闲聊时开玩笑说,不过亿的生意,是上不了总裁办会议的。过亿都不一定。四我对内容收费这个市场的判断“井喷”,是基于对市场心理的估计。在《知识电商究竟是不是一个好东西》,我提到《民主与法制》这本杂志,在85年1月,发行了260万份。85年,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初期,已经有一部分人富了起来——比如农村里的所谓万元户(说起来这三个字是80年4月新华社一篇报道中首次使用并得到普及的),而有更多的人冲到追逐财富的行列中。社会上,谈赚钱已经不再是一个羞耻的事。但同时,大学生依然是天之骄子(77年才恢复高考),社会民众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最大的70后都还在学校里,60后深知自己年轻时的教育空白,整个社会,对求点知这件事并不反感,甚至有点趋之如骛。不过,同样也要看到,85年那个时候,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理发刀的说法也很普遍。人们虽然有求知欲,但未必对正经去读书有什么太高的期望。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并未兴起。当时的人们,可能不需要知识,但绝对需要内容,并愿意为之买单。我昨儿已算过,2毛6分钱的一本杂志,在当年月入普遍不超过一百的前提下,还是占有一点比例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的冰棍四分钱一根吧,雪糕也不过八分钱。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产生了不少百万发行的杂志,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靠发行作为收入,广告不多,标准的依靠内容收费为生。比如著名的凤姐口中的《知音》,创刊于1985年。被美国读者文摘盯上威胁要起诉后来不得不改名的《读者》,那就更早了,创刊于1981年。五家父在我那篇文章底下留言,认为当时做《民主与法制》的人,脑中其实根本没有生意两个字。这个我同意。但这属于动机。我们还是要看结果。那个时代,真的是重内容(有贪欲肯定希望摄入诸如技能法则技巧之类的精神食粮,或者是励志及鸡汤)轻知识(系统性念书的耐心是木有的),杂志业兴起,并不奇怪。80年代,绝不是一个安静的年代,那是一个浮躁的年代。闸门打开,亿万人向财富涌去。六互联网到来后,杂志业的好日子还没结束。2005年,中国互联网人口突破一个亿,但读者当年在某月的发行量依然能逼近千万之巨,不过,这个可能是它最辉煌的时刻,旋即迎来了衰退。互联网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并由此而获得免费内容。需求虽然依然在,但有免费的,为什么要付费呢?即便是打小就阅读报纸杂志的70后乃至60后,开始慢慢放弃纸媒,投身到互联网受众群体中。内容收费,由此开始没落。但内容这个需求,并没有没落。内容生产者们,需要一个契机,让他们再度王者归来。七2011年,科技圈非常有名的一个博客阮一峰,做了一个测试。他在他的每篇博文底下,放上了一个支付按钮,一开始是0.99元人民币或0.99美元——用户读完后看着给,后来他发现由于国内支付系统所需要的手续费,使得0.99完全不现实,就上调为9.9元人民币。测试一年后,2012年5月,他写下了这段文字: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写了88篇博客,共计收到1079笔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币4106.04元。紧接着,他写道:这个数字算多吗?我的每篇博客,读者人数平均接近2万人。根据上面的统计,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个人愿意向我付款。转化率(访问者转化为消费者的比率)不到0.1%,而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转化率大概是2%到5%。呜呼,付费阅读的艰难可见一斑。我想,如此之低的转化率,说明目前阶段付费阅读还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即使有各种不利条件,还是有人愿意付款。如果交易费用更低、支付过程更便利、付费后能得到实际利益,我觉得付费阅读是可行的。当然,前提是你的内容必须对读者有用。需要注明一下,阮一峰是一个技术型博客,就是博文经常探讨技术上的技巧,甚至还有一些技术程序使用的教程,技能型内容很明显,我个人以为,也当得起“知识”二字。阮一峰提到了付费阅读的三个条件,我再罗列一下:交易费用更低、支付过程更便利、付费后能得到实际利益。前两者,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及其支付系统,已基本解决。比如微信赞赏。八老实讲,今天中国的大学,和二十年前,真的不一样。94-95年,是我在安徽那个三流大学里的最后一年,我依然记得课程满满,上课的那位外教还特别较真,我要是不到,他一定会问这个人跑哪里去了。直到95年上半年我大学四年最后一个学期,我的学校课程才算真正减少。2007年,我进入交大这所国内一流大学执教的第二个年头,学院开始商量进行教学计划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调整课程安排,让所需教授的课程尽可能在一二年级解决,三年级课程已经很少,四年级可以说就是一个漫长的实习年。真正的系统知识教育,至少从时间上,已经从四年压缩到了两年(这可能是文科的关系)。大学这么做,当然有客观原因。就业难,或者说,社会历练得越早可能对进入社会越有利,是做出如此安排的重要原因。社会的运转速度是“加速型的”,这使得这个社会,同样很浮躁。慢慢来是不行的。在互联网一些细分领域,你会看到,半年定胜负的例子有的是。九我过去不太看好知识电商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一个不断掏空自己的过程,总有一天,你的付费用户都被你养的都有一定内涵一定眼界了,你自己又掏空了,何以为继呢?直到前两天,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写在了《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但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一文中。供需双方,可能不是我以前所想象的那种。那道鸿沟,普遍意义上,其实是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因为有太多的人,是把门当成整个房间的。十小结一下:1、当今社会土壤,恐惧与贪婪非常明显的并存,决定了人们对内容其实是有强烈需求的;2、付费工具本身大幅进步,支付几块几十块可能连一秒钟都用不了;3、加速时代,供需双方的鸿沟会变大,收费内容供给者得以为继。不过,这里有个不过,我坚信,整个互联网,依然是免费内容为主流。但这不排斥,相对于2016年,2017年,将迎来知识电商也好,内容付费也好,的井喷。

内容电商平台短书在过去一年多的探索或许可以给出一些启示,内容电商+个性化推荐是一个不错的模式。微信天然有做内容电商的基础设施和大数据,拥有最全的用户数据,无论是用户的社交关系、用户的聊天内容、用户的工作生活轨迹、浏览记录、好友特征等等共同构成了微信的个人用户大数据,这样的大数据包含用户互联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微信体系内用户的信息是最为立体的,同时微信拥有最强的内容平台——公众号,因此将内容和用户的消费倾向结合,为用户针对性的推荐电商是最高效、精准的,同时这样的模式也是最个性化和长尾化的,为每个人推荐适合的电商产品的转化率也无疑是最高的。更可怕的是,微信拥有用户的社交关系,试想当你准备买一件数码产品时,系统提示你有100位好友浏览过该产品,其中50位好友购买过并给与5星好评,是否会增加你的信任成本,进而对你下单有所促进?而微信需要做的不是自己来做一个微信电商平台,而是自己建设一套类似淘宝的生态系统,只要建立内容生态系统,微信就可以作为一个基础设施被所有的品牌和商家使用,最后也就会开辟完全和淘宝不一样的电商模式,也会在与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和视频之争中开辟一个全新的赛道。微信搜一搜直达京东商品,是一次针对京东618的新功能测试,预计在618大促结束后就会下线,但也正说明微信的电商化已经开始成为2018年一个重要的课题。对于内容电商来说,微信拥有极大的潜力,这或许是腾讯在内容电商领域超越今日头条,颠覆阿里卖场电商模式的一个契机。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dianshang/1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