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村落民俗文化融入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规划设计中?

这个话题很好,也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最好是做好顶层设计,在谋划时就把相关民俗文化涉及进去,统筹规划

所谓民俗,度娘说“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基于上面的概念,老麦觉得,对于民俗文化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民俗,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固定的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风尚。对于特色是重点,圈起来,要考。

如果将民俗文化进行细分,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以及“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这是专家们要做的事前,我主要是来回答问题。题主所问的“如何让村落民俗文化融入美丽乡村与休闲旅游规划设计中?”这里面主要牵涉的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找到答案,但毕竟文字太冷,站来点儿实在的,“举栗子,用事实来说话”。

如何将民俗融入到旅游规划设计之中确实有大学问,我仅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聊两句,说的不够专业,先请谅解:

首先,避免同质化。现在的民俗旅游火热,各地相继推出的民俗旅游如雨后春笋,但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同质化”。所有的旅游景点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没有任何个性可言。你看南京的夫子庙和上城隍庙人一样多,卖的东西也就那几样,就跟进了文具店一样,典型一个杂货铺,全国各地的东西都有,甚至于连吃的都差不多。这样就会让游客生厌,到你这地方来还不如去夜市逛地摊,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东西,何苦挤这热闹。

所以在旅游规划指出管理者必须考虑这一点!

完全依照本地特色,融入乡村文化,结合当地特色,将平时乡村的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多做一些具有自身文化的文创产品。当然也包括饮食,挖掘当地传统饮食,推行具有自身标签的饮食文化,打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其次:推出具有本村特点的个性化民俗体验活动在民俗旅游中,体验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能够结合当地社会社会民俗,体现出本地社会会制度民俗文化习惯、岁末节日及民间娱乐等,管理者如果能够深挖出其中的文化项目,想必会为乡村休闲旅游增光不少。

比如你们当地三月三要荡秋千,那就搞。端午节根本就没有划龙舟的传统,你偏要跟风搞一个龙舟赛必然去的人就少了。

现在举家出游多带的是老人孩子,所以要依据游客特点,收集汇总游客数据(不行就搞一个数据分析系统),来一个优胜劣汰也行啊,商家自己不努力,或者没有特色,必然较少光顾,那就淘汰出局,来个更有特色的体验。一切以顾客体验为主,进行互动。

再者,主题活动这个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要求在规划设计初期,能够考虑定期或不定期推出一些主题活动。例如:按照节令不同,举行乞巧手工赛、包粽子比赛、制作孔明灯比赛等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活动。这样,游客在休闲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掌握了生活技巧,岂不快哉?这样不仅能够让游客想来,爱来,还能常来。

所有,具有当地村落的文化特色及村落地域特点的民间活动是吸引游客的致胜法宝。管理者要依托当地地域特,以山野水志为核心,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使之成为旅游规划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特征。

邀请来一些民间团体来免费演出,他们应该也很高兴,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你看西安的永兴坊,做的风生水起,直逼回民巷。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者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挖掘本省饮食文化,不定期推出各地饮食文化节。每一次都有主题,推介旅游项目。而且主题鲜明,让人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四,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打造IP以上三点,主要还是围绕IP打造展开的,但是前提必须是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给游客以完整的旅游体验。吃住行游玩娱体验以及投诉建议一条龙服务,着力打造具有当时文化特色的是乡村休闲旅游,使当地劳动人民经历多辈衍生而出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得以传承或传播。

记住,打在自身IP才是重点。游客耳口相传,某某地方的某某不错,有特色,这一下子就树立了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

以上是我简单的描述,仓促整理这几条,如有不到之处难免,敬请谅解,当然有不同意见也欢迎留言评论,参与到该话题中,为我们的乡村民俗文化与休闲旅游做点儿共享。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dalian/2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