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向游客介绍满族的特色饮食

慈禧小窝头
当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逃难时,曾吃过玉米面窝头,感觉很好吃。回到北京后,一天,又想起吃窝头的事,就叫厨房做窝窝头。厨工用新鲜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窝头,并配上满族人爱吃的蜂蜜。于是小窝头就成了清朝宫廷点心。
豆面卷子
满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称豆面饽饽,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将粘米面入锅蒸熟,擀成薄片,再将炒熟的黄豆面均匀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盐,卷成长卷,切成一至二寸长,色泽金黄,粘而香。
苏子叶饽饽(粘耗子)
这也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夏季,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去叶(或带叶)食用,味清香。
酸汤子
这是满族人夏季爱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玉米泡开,磨成面,发酵后可制作。将发酵面挤进“汤筒”(或凿有小洞的猪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条状漏入沸腾水锅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为甜食。甜中带酸,味美适口~

满族喜欢吃什么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入关后与汉族的交往,使得满族饮食文化很具特色。

  在东北许多地区,人们把馒头称做饽饽,其实,这饽饽使我们满语的音译,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这饽饽就是由黏米做成的面食品,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满族人把饺子也称做饽饽,区别于蒸的饽饽,水饺叫煮饽饽,那是很金贵的食物,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按照满族人的习惯吃上一些,“好吃不过饺子”是满族人迄今为止的口头禅。后来满族人入关成为统治者,过年吃饺子才成了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也正因为满族人对饺子的推崇,饺子作为食品在中国的北方才真的成了气候,今天在哈尔滨,提起老边饺子,那可是威名远扬啊!

  如今在食品店或超市里见到的萨其玛,也是满族人的食品。“萨其玛”是满语的音译。满人入关前,汉人把它叫金丝糕、蛋条糕,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逐渐的就形成了满族人的火锅。在满族历史上出现的火锅五花八门,什么飞禽锅、走兽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现在,个民族都学着吃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出现了重庆和四川等地的“火锅”,广东的“打边炉”,宁夏的“锅子”,江浙的“暖锅”和北京的“涮锅”。闻名遐迩的“满汉燕翅烤全席”,因为产生于清代官府,所以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在满汉全席中,选用的食材大多是满族故土的特产珍肴,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满族人民与各民族和睦共处,在生活中学到了许多食品制作方法,但是,满族的饮食文化确实有自己的特色。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