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历史上分为哪几个饮食文化层?

1、有巢氏时期,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文化是茹毛饮血。

2、燧人氏时期,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3、伏羲氏时期,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6、周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西域食材,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过分讲究。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扩展资料: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几千年来,中国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交相辉映,构成了永不落幕的饕餮盛宴。 其一、市井文化。其主要代表是家常菜及小吃。人难离五谷杂粮、柴米油盐,这家常菜,发源于家中灶台、巧妇之手,带着浓郁的家庭主妇味道登堂入室,吃起来贴心贴肺,既填饱了肚子,又解了谗,还省去了不少银两。家常菜后来也演绎成了一些当街小铺,更多地满足于常年奔波在外,难在家吃上口饭的人们。平常百姓对家常菜是难以释怀的,当然也由于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进高档酒楼吃山珍海味,家庭主妇们更是热衷于家常厨艺的交流。说到小吃,林林总总不下数千种,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地方风情浓郁。各种小吃培养了一群衷爱它的人,也成就了小吃的兴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吃且便宜,故而倍受人们的喜欢。 其二、文人文化。前文提到的《随园食单》作者袁枚、诗仙李白、“老饕客”苏东坡,以及近代的张大千、当今的沈宏非等等,几乎只要是文人,对饮食的就会有种特别的偏爱。不管街头小吃,还是家庭聚会,文人要在一起读文,弄诗作赋,很难离开酒和菜这两样东西。酒和菜只是形式,在哪都成,实在不行,像袁枚一样,赴宴的时候就干脆把厨子带上,看到有好吃的就学回去自己做来吃,《随园食单》也正是他四处搜集和品评后留下的墨宝。还有一点是,文人讲究的是氛围,一般人酒菜再好,文人也不一定肯赏脸,遇上几个同道中人,兴之所至,便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正因此,多少文豪的才在酒至微酣时留下传世佳作。文人是讲究的,他要在一道菜里吃出文化,吃出文才来,这就难为了厨子,所以,才有袁枚录《随园食单》,张大千创“大千风味”……所以文人都敢自称“伊尹”、“易牙”。 其三、商贾文化。古之酒楼客栈,今之宾馆饭店,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商贾之流。一个时代的兴盛主要在于商贾的多少,商贾多了,商业贸易就会繁荣,商务消费也就必不可少,酒楼茶肆就成了最好的谈判、宴请之所,在这方面,古代的商贾和现代的商贾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内容稍微丰富了。其中最典型还要数以茶馆遍布的成都,有人形容,成都的商人把办公桌搬到了茶楼上,想象也是,正事办了,也耍安逸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就是酒楼茶肆是最江湖的地方,中国人心中的江湖大多在这里坐着的人身上找到些踪迹。 其四、官府和宫廷文化。这种饮食方式似乎要追溯到封建时代的王公贵族和高官大臣们身上了,典型的就是红楼梦、韩熙载夜宴图等。古时候的官府人家和宫廷都是锦衣玉食,他们有条件也有必须要那么一个排场,这种饮食文化是整个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的主流,而且以奢华著称。在共产党执政的今天,随着高档餐饮消费的平民化,这种官府饮食文化基本已消失。在国宴也讲究四菜一汤的时候,却听到不少地方基层政府欠饭馆的饭钱,多少有点让人感叹,不过作为旧时官府和宫廷的饮食代表――谭家菜和公馆菜已改良走向百姓,不失为一种继承和发扬,算是与民同乐吧。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