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科研创新还存在薄弱环节”的说法你怎么看?

科研能力很强调个体能力。

比如我们开一个电子工厂,装配手机,那么工人基本就是在高中这样一个学历层次上,经过1个月左右训练,大部分能合格工作。

但,科研能力,不单单是博士这样一个学历教育的顶端人才作为筛选对象,还需要在博士这样的学识基础上,有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

但,从我们目前人才选拔的机制来说,基本上就是应试教育当道,甚至到了硕士生的选拔还是可以靠应试教育来挤入。虽然应试教育保证了教育的最大公平性,但不得不说,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造力,遗漏了一些特殊人才。

所以,我们说科研体制、机制,单单科研人才的前期培养体制、选拔机制就存在很大问题。

接下来,就是整体的科研体制、机制了。

首先是科研课题的选择。我们大量的科研课题,是非常实用的不实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家政策,确实是偏向于热点课题。比如3-4年前,各地的开发区,都重金鼓励云计算方面的课题。但实际上作为基础科研的研究所、大学,很多时候没有像企业那样高效,能马上掉转船头,折腾热门课题。最后就是只能把自己擅长的课题包装,往热门课题上去靠,来获得经费。这就使得,看起来不少人都在做解决国计民生的快课题,实际上,是包装自己的课题。

其次是为了经费做课题。科研人员的整体薪资水准一般,如果专心科研,肯定是没有余力赚额外的钱。这种情况下,申请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就是核心目标。因此,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折腾申请过程,以及后续小结、结题等。

再有就是论文是职称的关键,而职称决定了基本薪资待遇。短平快课题必然是论文首选。今天中国科协给的调查,有93%以上的科研工作者发论文是为了评职称。要知道爱因斯坦1905年那几篇划时代的论文,都是作为衣食无忧的小公务员的业余爱好作品。现在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专业研究时间,远远不如当年的爱因斯坦。

另外,评价机制,经费审核机制等等,都制约着科研的发展。

与其说那么多,不如说相对理想的科研人才培养、教育以及科研模式是什么:

1、充分发挥天赋的资优教育。这方面国外已经很成熟,国内也有专家熟悉。就是要培养独立、创新、思维自由的天赋学生。

2、相对高薪的科研岗位,以及支持长周期“无所事事”科研。伟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从兴趣中,无所事事创造出来的。企业也好,投行也罢,那种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是原创性工作的天敌。科研是不能讲效率的。科研效率高了,科研结果的价值就低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制决定生产力。

倪光南说,“联想股改的最大问题是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归零。”你怎么看?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可能没有懂这句话的意思,因此倪光南拿华为任正非和联想柳传志对比:起初,柳传志(没有投入资产和知识产权,股份为0)股份逐渐递增到了15.9%;而任正非(投入资产,占股份80%),稀释到如今1.4%。没有对比,就没有说明。倪光南的意思是:联想在改股的时候,是让高管拿了股份,而研究人员却在辛苦研究后,没有股份,甚至被清零。

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在哪里,我相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但是,我想到了你倪光南说的另外一个对比,就是:技工贸和贸工技的对比。

我们知道联想成立的时间为1984年,如今已经34个年头,而华为的时间为1987年,如今31个年头。但是,在它们极其类似的发展时间中,1988-1995年,华为坚持“贸工技”,而联想那个时候,坚持“技工贸”,联想销售额在1995年的时候是华为的4倍多;1996年,华为开始坚持“技工贸”,而联想在没有了倪光南的羁绊”下,开始了“贸工技”,如今我们看到两者的差距:2017年华为营收为6036亿元;2017年华为营收为3163亿元。

我们看看另外的数据,联想市值642.79亿港元,折合美元为82亿美元,而华为的估值超过4000亿美元,相差50倍!

为什么差距大?联想股改的最大问题是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归零。这就是一个方面。其实联想目前的发展所欠缺的就是核心技术,我们就拿华为来说,潜心修炼了14年,拿出了麒麟980;而联想确实风头一时无二,但是在发展道路上却渐行渐远。其实,我们能够发展这几年,联想发展的力不从心,虽然在笔记本市场,联想仍然深处高位,但是联想手机的发展滞后,何不反映了在技术上的缺乏呢?

股份的改制,让知识得不到保护,最受伤的不是科研人员,而是联想!

倪光南说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联想为什么会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在刚成立的前十年时间里,联想其实也是个技术驱动型的公司,靠着不断创造研发新技术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到了1995年,联想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营高科技公司。但是联想命运的转折也发生在1995年。这一年6月,柳传志把倪光南踢出了联想董事会,也彻底踢出了联想集团,联想今天的结局在那时候就注定了。

那时倪光南是联想技术研发的负责人,他认为联想应该往技工贸模式发展,就是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来驱动公司业务的发展,其他部门都是为研发服务的,也就是今天华为的这种模式。

但是柳传志不同意,他觉得中国公司做技术研发难度太大,外国公司技术已经做的很好了,联想应该往贸工技的模式发展,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组装成自己的产品,然后依靠联想强大的销售能力和管理能力把产品卖出去,也就是用销售来驱动公司发展,其他部门都为销售部门服务,也就是联想今天的这种模式。

倪光南在斗争中出局之后,联想就按柳传志的想法彻底走上了贸工技的道路,技术研发占公司营收的比例大幅下降,现在联想十年的研发投入连华为一年的都不如,联想越来越和高科技没啥关系了,所以倪光南才会说出那样的话,这话里明显透着对当年联想走错路的痛心和惋惜。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3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