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你知多少?

中华美食很多,湖北杂酱面,北京烤鸭,广州狮子头,新疆泡馍,湖南红烧肉,血浆鸭,重庆担担面,潮州六一羔等等,

返沙是潮州菜的一种烹调法,是把白糖融成糖浆后投入炸熟的食材,让其冷却凝固,待裹在食材外层的糖浆变成白霜便成。返沙芋头,就是用富含淀粉的芋头加白糖返沙制成,吃起来粉滑香甜。

美食节主题名称有哪些?

东南亚美食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等菜系) 南美美食节(巴西烤肉等)海鲜美食节冬季滋补美食节美食节是以节庆的形式,汇集某一地域或者某些区域的美食进行展销。美食节是很多地方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美食节在明清两代隶属厨师节,是进行食品味道评比展示的活动。中国历代皇帝喜欢举办类似节日,被选中的美食制造者,往往被推荐为御厨。改革开放后, 成为繁荣食品加工制造行业重要活动形式之一。美食,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美食节就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环节。带动旅游、文化发展的火车头。中文名称:美食节外文名称:food festival形式:美食展销,也可同其他活动相结合别称:小吃节,美食展销会,庙会等

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谢谢邀请!中医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什么意思?怎样做呢?

《黄帝内经》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精神养生方法,还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古人早就知道: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强身延年的重要途径。

一,饮食有节

1,饮食有节,

就是要合理饮食,营养搭配,定时定量,不宜过饥与过饱,也不宜偏食,注意保胃气,多食粥。

2,不要饮食过量,

长期不节制地饮食,尤其是中年以后不注意这一点,过剩的脂肪沉积形成肥胖症、脂肪肝,血液流速减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脑血管硬化,可使人提前衰老。

3,不要偏食

中医特别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杂粮兼收并蓄,才能摄取多种营养物质,使人体的营养趋于平衡。如果偏食,就会造成很多疾病,如《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技;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4,严防醉酒

中医认为,酒为五谷之津液,米曲之华英,能避风寒、宣血脉、消邪气、引药势。因此适量饮酒,可促进消化,补充人体热能和营养,预防心血管病,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有催眠作用。但要防止醉饮过度,以免毒气攻心。

二,起居有常

1,劳逸结合

适当的劳动,锻炼身体,活动筋骨,能使关节灵活,身体健康。

2,按时休息,不要熬夜,注意夜生活

要按时休息,不要熬夜,经常熬夜,身体素质就会下降;还有过频的性生活,伤肾耗精,引起肾亏,让人早衰。

3,动静结合

中医有五劳七伤,《素问·富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说明人不能过于安逸,过于静;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早晨按时起床,跑步锻炼,有益健康,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才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

综上分析,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按照古人所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是中医养生的最基本的法则。坚持合理饮食,营养搭配,劳逸结合,动静结合,人就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斧正!感谢大家的关注,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或中医养生知识,请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庆好中医】,我会诚信为您服务!

继“食饮有节”之后,上古之人长寿的秘诀,便是“起居有常”。

起居,对于今人而言,是日常生活作息的意思。所以很多中医和养生爱好者往往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睡觉、起床要有规律,昼醒夜眠,不要睡眠颠倒,不要熬夜,不要赖床。”

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对,毕竟“法于阴阳”就已经包含了日月交替、昼出夜伏的道理,没必要再强调一个睡觉起床的问题。更何况,古人没电,夜生活根本没法丰富,白天干活又累得要死,熬夜能搞个毛线?所以起居有常,肯定不是说睡觉的问题。

事实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般一更天(戌时,19-21点)就睡觉了。一方面是没事干,另一方面是为了省钱。女人夜晚干活帮补家计,织布、纺线、缝补等,基本都不点灯,哪怕用灯,也会将灯芯拨到特别小,仅留一丝微弱的光亮。为什么,油钱贵啊?所以,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挑灯夜读,很难,只能凿壁偷光,借月光,借佛前不灭光看看书。

也就是在北宋,开封、扬州这些很大的城市才开始出现了夜市,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条件熬夜、晚起。就连皇帝一般也是五更(寅时,3-5点)入朝,早睡早起基本是古人的标配。

起居的意思应该是举止动作,据《说文解字》,起,能立也;居,蹲也。起居有常的意思是,举止动作要有常,即保持良好的动作模式,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同时有动也有静,动静协调即为阴阳调和。如此,人便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体态,没有今人常见的驼背、头前倾等问题,即骨头不歪、筋膜不紧,使得“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古人很早就明白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

这种解释很合理,因为《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谨和五味,说的食饮有节中的五味调和;骨正筋柔,说的是起居有常保持的身体状态;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结果。这样遵从道法自然地去生活,就能长命百岁。

这里还有一个要点,为什么强调“骨气以精”。

我们常说老人身体好,精气神足,会说身子骨真硬朗。这说明,健康的重点在骨上,养生先养骨。人能承受多大的重量,也不是看肌肉,而是看骨头,骨头位置对,力就能顺利地传导到地面,不会给身体造成问题。但今人基本都有骨的问题,主要是颈椎、腰椎、肩膀和膝盖这几个地方。尤其是脊柱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疼痛,还会引起脏腑的问题。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从脊髓分出的31对神经由椎间孔伸出而贯穿全身,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信号。一旦脊柱的位置不正,神经就会受到不正常的挤压,导致信号异常,从而引发身体功能失调。

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起居无常”,即姿势不正、少动多静,使得“骨不正筋不柔”,引发脊柱结构的变化。

再联系道家之人修习的导引术,既有动功,亦有静功。行立坐卧,均有姿势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是固定的——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含胸拔背、虚胸实腹、气沉丹田等等,且流传到后世,成为所有武术、导引术的基本练功法则。故,言之为起居有常。

今天长寿之人,往往也喜好练习太极、八段锦等健身功法,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如前不久逝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享年104岁,即有每日练习八段锦的习惯。

古人天天干活,经常负重,比如挑个百八十斤走上十里地是常事,还得爬山,但做到起居有常的,七老八十腿脚还很利索。相反,今人不怎么干活,不怎么锻炼,就走走路膝盖也能出问题,年纪轻轻就关节退化,这就是起居无常的问题。

怎么做到起居有常呢?

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几句话是道家修行练功的法门。

站如松,说的是站桩的要求,立地有根基、挺拔、不动摇。首先要中正笔直,不要东倒西歪,站歪了骨骼自然歪,受力也会失衡。其次是上虚下实,像松树一样,风吹百枝摇,而树根巍然不动。所以传统武术,十分讲究扎马步、站桩,就是为了锻炼下盘功夫。

坐如钟,指打坐的状态像钟一样,身体中间是空的,脊柱仿佛没有了,坐那还稳如钟,四平八稳,受力匀称。

行如风,指走路轻飘飘的,身体没有重量,仿佛是一阵风。走路迈步的同时,伴随着重心的协调前进,体重顺着骨架传导到地上去,这样走起路来就舒服、轻松。形意拳经典拳谱里讲到“打人如走路”,说的就是出腿迈步和身法的关键要领。

卧如弓,是说睡觉的时候像弓一样侧卧,身体体容易放松。药王孙思邈也从养生的角度谈到了,“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蹙,觉不厌舒。”(尸卧就是仰卧)

这里要讲一个神人,陈抟。今天大家看到的阴阳太极图、八卦图,都是出自他手,可以说是道教的集大成之人。他出生在唐末,到宋朝一共活了100多岁,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

既然是睡仙,肯定就很擅长睡。有诗为证:昏昏黑黑睡中天,无暑无寒也没年。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当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据传他一睡短则数日,长则数年,睡是他的一门养生绝活。

他传有睡功,名为蛰龙诀,其诀曰:“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日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至于具体的法门,则属于道教的不传之秘,非得其人勿授。

据我个人的体会,如果能保持良好的姿势,确实整个人的精神和体力状态都会很好。故,古人说“起居有常”,诚不欺我。今人多病,其实应该先从纠正自身的姿势、体态开始下手。这在古代也应该是治病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是由于医道分家,才逐渐为人所遗忘,最后融入了传统文化变成了人安身立命的一个基本要求。

我认为,起居有常,可能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指起居的环境有常。即是,活动和居住的环境要符合人的需要,比如不能居于瘴气重的原始森林、湿气重的沼泽地、风大的洞穴等等。这就涉及到了风水,风水属于术数的范畴。古人在长久的生活经验中,一定总结出了适宜或不适宜居住的地方,这是风水理论的雏形。后来能够修建房屋时,又将这套理论挪到建筑学中去,进行延伸发展。在《孙子兵法》中也提到,行军作战必定要考虑到地势、水势和风势等问题,其实就是风水。正统的风水学说,其实融合了古人的地理与建筑等方面的经验,明明是很实用的生活理论和工具,只是后人越描越黑,才逐渐变成了“封建迷信”。

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下文又说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由此可见,古人对无形之气对人的影响早有研究(其实包含了今天微生物致病理论),起居环境无常,就会碰到“虚邪贼风”,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寒气、湿气、浊气、歪风邪气等等。所以,要选择好的起居环境,避开方能保平安,是为起居有常。

虚邪贼风不仅来源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也会“无常”。此处的常,应该是指“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意思就是,人要选择社会道德好的环境居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古有孟母三迁,为孟子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如果终日生活在尔虞我诈,唇枪舌剑,勾心斗角的环境中,确实也不利于人的健康。身心是一体的,如果心不舒服,身也不会好。这一点,实在值得如今“坐无坐相、站无站相”却又痴迷于花式养生的人深思。

写到此处,我越来越觉得古人字字珠玑,只是看有没有用心去研究背后的内涵。如果是看过就只会“噢,古人真棒,好有道理”,那可能就会错失很多宝贵的东西,或者在实践无效的时候又把脾气撒在古人身上。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误解了,或者被教条主义者带偏了。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3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