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设计上学课生本课堂的前置研究

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老师说在开学前要交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我们组的课题是关于在校服上画画的问题 大家帮帮忙 怎么弄啊

首先考虑研究的内容范围,比如:
确定研究的人数和范围:是全校、全班还是小组,或者是小区里的孩子;研究多少人100人、50人、10人?

其次,调查问卷的设计:
你想要知道什么,就设计什么问题。比如:
1.你上几年级?
2.你是否曾经在校服上画画?
3.画的内容有什么?
4.为什么要在校服上画画?

最好是做成选择题,这样方便记录。

然后,汇总记录。

最后,根据汇总记录分析“在校服上画画”的主要年级、人数、内容、原因等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前预习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目标。 针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设计课前预习目标,是摆在每位教师目前的难题。所以教师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领会其中的意图。比如这次研讨活动 赵翠平 老师执教的《简单的数据分析》预习目标提得具体,课堂中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

实施新课改之前,学生课前不预习的问题也曾让我无计可施,想要激励,形不成连续性,动手督查,有些课程的内容也确实无法操作。各地推行新课改以后,一种叫导学案的方法进入了我的视线,它解决了我在这方面的困惑。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就像教师依据教案上课一样,它的编写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可以分为七个步骤:确立教学目标、情境引入、预习交流、合作探究、反思总结、达标测评和布置任务。预习交流环节是学生课前完成的重点部分,涉及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一些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至于怎样设置问题,那就要看教师的功夫了。
每次上课之前,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在阅读教材之后完成预习交流部分的内容,以高中数学为例,根据统计,普通学生可以在15到25分钟之内做完。这种做法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的依据,避免了他们在预习当中的肤浅和盲目,待学生习惯了这种预习方式以后,可以选择简单的课程指导学生自己编制学案,持续下去又可以摆脱导学案这个拐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有了导学案以后,便可以跟进督导措施,不过检查预习作业只是一项表面工作,真正焕发学生积极性的是课堂激励机制,常用的做法有三种:学生课堂展示、达标测评和学习评价。
学生课堂展示就是让学生讲课,其它学生参与进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做法解决的不只是有效预习的问题,当学生在讲台上讲解时,就是那些你认为最差的学生也会不断地制造惊喜,他们不但能讲而且还会讲的不错,当其他学生不断地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活跃的课堂把学生们的思考引入深处,很多时候会超出教师的想象。
为了让这种做法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教师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我把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明确组长、组员、讲解员、听众和教师的责任,前期制作课堂积分表,在不同的环节对不同的人员给予加分和扣分,以保证课堂的规范和高效。由于教师、课代表和小组长肩负着课前督导学生预习和讨论的职责,再加上这种上课模式的激励作用,所以学生们的预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达标测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一项测试,安排在下课前五分钟完成,题目含盖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的话,单靠课上理解,不容易达到要求,课下要进行补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那些偷懒的学生。
如果教师把握不好课堂进度,达标测评可以在当天的自习课上以限时训练的形式进行,不必监考,它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觉性。测试结束后,要跟进对测试结果的评价,可以有这样几项内容,课代表登统成绩、教师做对比分析、教师给出评语、解决出现的问题等。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出正确的导向。比如课堂积分表和测试登统表按周公示时,教师要写评语,评语要有鼓动性,宣扬上进和竞争的同时还要弘扬团队精神。又比如每个月要对学习进行一次总评,主要是给优秀的小组和进步的个人发奖,小组设有最给力奖、非你莫属奖和最有潜力奖,把优美的logo贴在教室前面,获奖的个人每人发一个小本子,扉页上有我写给他们的赠言,都是一些鼓励的话。
由此看来,与其单纯的谈有效预习,不如把它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模式下的一个环节来设计,这样,即实现了最初的目的,也完成了对教学、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再建设,岂不更好?我们的工作其实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服务,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学习、进步和成长。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kechuang/2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