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篇章,及说明了什么?

<<红楼梦>>中有三分之一篇幅描述了饮食文化,主要的有:
41回:茄鲞\螃蟹小饺儿
62回:鸡皮虾丸汤\酒酿清蒸鸭
40回:鸽子蛋
83回:燕窝汤
16回;炖肘子
35回;莲子羹
49回:蒸羊羔
80回:油炸焦骨头
87回:火腿白菜汤
19回:腊八粥
62回:寿桃
等等,还有许多.

红楼梦第三回关于饮食的特点

对于《红楼梦》中饮食文化的英译, 翻译工作者广泛运用了直译策略, 基于对源语文化内涵的保留, 传播了源语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例如, 《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中国传统特色美食, 诸如燕窝粥 (bird’s nest broth) 、鸡油卷 (chicken-fat rolls) 、红稻米粥 (congee made from special red rice) 等, 通过运用直译策略对此类食品名称进行处理, 一方面可使小说原本的语言形式、句式结构得到保留, 一方面可使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情调得到保留, 进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

红楼梦中的衣饰和饮食的美学鉴赏

饮食


1.糟鹅掌鸭信
【原文摘录】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半日雪珠儿了。”……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糟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到:“这个须得就酒才好。”(第八回)
糟鹅掌 糟制菜肴为江南食俗,由来已久。五代时僧人谦光说:“愿鹅生四掌”,言其极嗜此食。雪芹之祖父曹寅亦爱食此类物,其《药后除食忌谢方南董馈炸鸡二品,将有京江之行》有句“百嗜不如双跖羹”,也是这个意思。看来,此亦为曹家之食。糟鹅掌用的是熟掌,《宋氏养生部》说:“糟:熟鹅、鸡同掌、跖、翅、肝、肺,同兽属。鹅全体剖四轩,糟封之,能留久,宜冬月。”宝玉食糟鹅掌之时,外面已下了半日雪珠儿了,说时此食正当其时。
糟鸭信 鸭信,即鸭舌。鸭舌作菜,江南食俗。糟鸭舌为清?乾隆年间扬州名菜。童岳荐《童氏食规》说: “糟鸭舌,冬笋片穿糟鸭舌。”苏州亦行此食。清?袁栋《书隐丛说》说:“其宴会不常,往往至虎阜(即虎丘)大船内罗列珍馐以为荣。春秋不待言矣,盛在夏之会者,味非山珍海错不用也。鸡有但用皮者,鸭有但用舌者……”今扬州、苏州一带鸭舌名菜仍很多,如琵琶鸭舌、烩鸭舌掌、瓢儿鸭舌、糟鸭舌等等。
【制作方法】将鹅掌及鸭舌煮熟,剔骨,用鸡汤加盐复煮,捞出后用香糟汁或糟油糟食。

2.火腿炖肘子
【原文摘录】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子上自吃。凤姐又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硌了他的牙。”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了去赶着叫他们热来?”又道:“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第十六回)

  【考证分析】火腿炖肘子,清代名菜,今镇江、扬州一带仍行此食,美其名曰“金银蹄”,亦称“煨火肘”。《北砚食单》上说:“煨火肘:火腿膝湾配鲜膝湾,各三副同煨,烧亦可。”“金银蹄:醉蹄尖配火腿煨。”这是一只火工菜,口感要酥烂,适合老年人食,故王熙凤用以招待赵嬷嬷。

  【制作方法】用火腿肘子(南方叫“蹄膀”)与鲜肉肘子合炖,食盐调味,少加酒糖,炖极烂。

3. 鸽子蛋

  【原文摘录】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第四十回)

  【考证分析】鸽子蛋,为清宫御食,有清宫老档可查。鸽子蛋有多种制法,《童氏食规》上载扬州制整煨鸽蛋之法:“煨鸽蛋:法如煨鸡肾同。”——“煨鸡肾……又,鸡肾数十枚,煮微熟去膜,同鸡汤、作料煨之,鲜嫩绝伦。”扬州盛行鸽馔,鸽肉、鸽蛋为高档筵席常用之物。

  【制作方法】把鸽蛋煮微熟,去皮,用鸡汤加作料煨炖,令入味。

4. 火腿鲜笋汤
【原文摘录】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第五十八回)

  【考证分析】火腿即火肉,用猪腿腌熏而成。《遵生八笺》中说:“火肉,以圈猪方杀下,只取四只猪腿,乘热用盐,每一斤肉盐一两,从皮擦入肉内,令如绵软,以石压竹栅上,置缸内,二十日次第,三番五次用稻柴一重一间重叠起,用稻草烟熏一日一夜,挂有烟处。初夏水中浸一日夜,净洗,仍前挂之。”火腿鲜笋汤在清代中叶,是高档食品,《调鼎集》上说:“上席……冬笋火腿汤。”明清时食火腿鲜笋汤是江南食俗。火腿与春笋合烹,其滋味特佳,扬州人称“一啜鲜”,故宝玉急急地端起来就喝,被热汤烫了嘴。

  【制作方法】用好火腿、好汤、鲜笋或玉兰片(即好笋干)配绿色蔬菜,按常规烧汤。

5.野鸡崽子汤
【原文摘录】王夫人又请问:“这会子可又觉大安些?”贾母道:“今日可大好了。方才你们送来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第四十三回)

  【考证分析】即野子鸡煨的汤,肉嫩味鲜,故贾母尝了汤,觉得“倒有味儿”。吃了肉,“心里很受用”。清袁枚《随园食单》中“野鸡五法”大略介绍了这两种吃法:“野鸡披胸肉,清酱郁过,以网油包放铁奁上烧之,作方片可,作卷子亦可,此一法也。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作丁,一法也。当家鸡整煨,一法也。先用油灼,拆丝,加酒、秋油、醋,同芹菜冷拌,一法也。生片其肉,入火锅中,登时便吃,亦一法也,其弊在肉嫩则味不入,味入则肉又老。”

衣饰


社会现象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不是偶然形成的,必有其基础与背景。


  在明文人笔下的女子服饰,并不见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是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

  例如,明代女服绝不仅限于素色,甚至说明代流行素色也十分勉强。民间兴起的“苏州片”等绘画形式中,身着鲜艳服装的人物时时可见;仇英等画家的作品中也经常使用浓艳的颜色;李渔也指出,当时有以五彩缤纷为美的“吴门新式”服装等等。况且,明代印染技术之发达以及社会对于各种色彩织物的需求均是不争的史实,其时的中国已经形成几大生产中心,各地盛产的纺织品在种类、花色、装饰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完全不是一句话能够概括的;仅记载严嵩被抄家的《天水冰山录》一书中提到染织物的色彩就有红、大红、水红、桃红、闪红、青、天青、黑青、绿、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沉香、玉色、紫、黄、白、葱白、杂色、闪色等等,占据织物最主要用途的衣料,其色彩丰富多样可知矣。

  这一切只能说明,明代女子与历史上任何时候如唐代一样是多姿多彩的,应该是既着华贵的礼服,也穿朴素的便装;既有浓妆艳抹的场合,也不完全排斥素面朝天。分析实物史料与文字描写特别是文人评价的反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鲜艳妩媚”的女性不再是明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在唐诗中却处处可见对这种美的赞颂,“淡而多姿”方是可贵。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dalian/29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