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与大陆人的饮食有什么区别?

自然有区别的,一方水土一处习惯,也包括饮食。

台湾饮食文化以福建闽南饮食文化为主,但又结合了中国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梁实秋先生曾说“台湾地区之饮食本属闽南系列,善治海鲜,每多羹汤”,这也许是因为台湾与闽南地区仅有一水之隔,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相似的缘故,而台湾的先民又大多是从福建省的漳州和泉州移民的,因此很容易在台湾早期的饮食文化中看到闽南的地方风味。然而1949年带去了大陆各地的风味菜,从此,大陆各大菜系就在宝岛得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多元而且独特的“台湾菜”文化。

民以食为天,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

台湾客家文化的饮食文化

客家美食可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代表项目,客家文化重建运动的过程中,也把客家美食当成客家文化的中心价值之一,每一个客家运动的场合,都会有几项特定的“客家美食”,早期有“粑”,近期则是擂茶,这两个兼具美味与现场表演双重效益的饮食文化,或多或少鼓舞了更多人参与了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客家饮食多以传统的“咸、香、肥”三个原则,描述客家人的饮食特色,然而,这样的特色,或许是非客家人在客家庄作客时,体会到的庆典式饮食场面,至于传统客家人的家常饮食,反而是非客家人较少碰触的简单与素朴风貌,甚至,还有勉强仅可裹腹的程度。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客家饮食也与时俱变,客家传统的家常风味重新受到肯定,一跃而成为周休二日的旅游宠儿,约略可归纳出几个特色:保持食物原料的原味、特别擅用香料与沾酱、具有独特的酱渍食品,最重要的是,每个乡镇,甚至村里,都可以找到特属地方与主厨风味(或称之为“有妈妈的味道”)的客家美食,值得大家一村又一村、一乡过一乡,追寻各地客家美食。
除了从传统出发的现代客家饮食之外,台湾客家人在战后还吸收了来自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发展出许多风靡饮食市场的城市美食,例如,从桃竹苗地区移居大台北地区的客家人,改良了源自中国北方的面食风味,创造美味可口的“永和豆浆”,近年来甚至成为风靡海内外的都市美食。
客家人在饮食文化的表现,一方面追溯传统,吸取养分,开创生机;另一方面则敞开胸怀,广纳各地饮食风味,紧紧地掌握了现代人的口味,秉持朴实的风格,共同参与了台湾美食创造的行列。

从台湾饮食文化看与大陆的关系

楼上滴貌似是台湾来的人?? 高度概括一下台湾的饮食文化。源于中华,多元吸收,形成特色。 主体是大陆传过去的,同时吸收了多个国家的饮食文化,最终形成了有特色的台湾饮食文化。 他们的饮食习惯中与大陆的差异,犹如各省份与全国整体的差异。也就是地方差异,主体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去了台湾有哪些美食小吃,你知道吗?

民以食为天;食是一种文化,台湾也不例外。称台湾为“美食 岛”,或者说“食在台湾”,都不过分。台湾物产丰富,粮食充裕,菜果极 多,禽畜甚众,渔产亦多。因此,台湾民间讲究饮食之风特盛。全岛共拥有餐馆约10万家,饮食摊位25万家,走在台湾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餐馆、小食店一家挨一家。综观台湾入的日食三餐、宴宾佳馔和风味小吃,大致与闽莱、粤莱相同,但又有以下特色:

第一,台湾的饮食传统源于闽粤,但有变化,具有台湾本身的地方风味。例如闽南著名风味小吃“蠓仔煎”,在闽南是以地瓜粉调蠓仔 和蒜叶丝煎成。食前蘸辣酱或姜醋,通常是冬蠓盛时上市。而台湾的 “蠓仔煎”常年皆有,以地瓜粉和嫁仔为主料,配料陈蒜叶丝外,尚有 韭菜、葱或其叶类菜。食前佐以辣酱、姜醋、沙茶、咖喱、花生酱等。又 如粤民有食蛇者,闽人有食鼠者,而台湾民间鼠蛇皆吃,且创造出别具特色的鼠蛇莱馆,比闽粤更胜一筹。

第二,台湾风味小吃特别多。大陆各省有的,台湾无不具备,而且有许多独具台湾乡土特色的小吃食品;诸如饮料类的木瓜牛奶、爱玉冰、泡泡水、芋头冰等;糕饼类的金螺、银稞、大红色“米糕”等;面食类的度小月面、鳝鱼面等;肉品类的贡丸、山河肉、“棺材饭”等;海鲜类的炒生螺、炒九孔、西施舌、龙虾火锅以及彰化肉圆、基隆甜不辣、新竹贡丸;台南鼎边超;滋补类的四神汤、当归鸭等,无不有其独特风味和乡土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各地包括各个小镇,都有名小吃,台湾人对此津津乐道。比如,桃园大溪有豆干,台北淡水有鱼丸、阿婆铁蛋和阿给,台北县永和市则有正宗的永和豆浆,新竹县市有贡丸和米粉,嘉义有鸡肉饭,南投有绍兴酒做的米糕,台中有太阳饼和阿水狮的猪脚……真是应有尽有。至于蚵仔面线、炒花枝、菜脯蛋、鱼羹、担仔面等,差不多全台湾的每个小店都有。但台湾朋友会告诉你哪一家最正宗,原因是它已经开了几十年,或者当初这一家是创始人。

比如担仔面,正宗的百年老店就在台南市,行号叫做“度小月担仔面”,在台湾无人不知,而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店堂陈设一直保持传统风貌,没有高桌大椅,全是小台矮凳,客人步入店堂,围炉而坐,一边看伙计现场调制,一边闲话“度小月”的历史。90多年前,台南有个叫洪芋头的人,以捕鱼为生。但是每年的5月到8月间,却是台风肆虐的时节,根本没办法出海。于是,他只好另谋生计,挑起一头是锅和灶、一头是米粉和面的担子,卖起了福建老家的肉臊面。因为每年的这段时间,被渔民叫做“度小月”,所以洪芋头的面也被称作“度小月担仔面”,一直流传至今。

说到台南,还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名小吃,它有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叫“棺材板”。它是这样做成的:将厚片的吐司面包炸酥后挖空,填入牛奶面糊、鸡肉、马铃薯、青豆仁等,再将挖去的面包皮盖上。棺材板是食客的“戏称”,老板索性以此命名。

第三,台湾食品中以米制品居多,且以甜为特色。
台湾是中国著名的“米仓”,各种米制品特别多,如、糕、糍、粽、饭、丸、卷等;其名目不下百种。台湾的糕店也很多,各店都有自己的祖传秘法,精制各类“招牌糕”以招徕顾客。由于台湾产糖多,故台湾食品向有“甜”的特色。宴席上的珍馐佳肴多有加糖者,如“炸鸡卷”上席,盘上心撤少许白糖,菜心肉丝蛋汤也必加糖。至于小店食品,则是甜品多、蜜饯多,即使是汤品亦然。

第四,小吃集中在夜市。

这些台湾名小吃,我都吃过,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齿颊留芳的还是淡水鱼丸、基隆庙口的螃蟹羹和高雄旗津的番茄切盘。在台北的淡水,做鱼丸、卖鱼丸的比比皆是。先将上等的鲨鱼肉打成浆,再加少许的芡粉和水,和匀之后,包进肉燥,丸子就做成了。淡水鱼丸很有咬头,吃的时候还要小心,先得把鱼丸咬开一小口,吸吮里面的肉馅和汤汁,然后才可以大嚼。基隆庙口的小吃摊从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现在有两三百个摊位。那里的小吃螃蟹羹由鲜笋丝、鲜香菇丝、发菜、螃蟹腿肉等6种材料做成,色香味俱全,坐在炉子边,一碗螃蟹羹下肚,觉得天下美味莫过于此。而高雄旗津的番茄切盘,是将带青的番茄切成块状,放在盘子里,蘸酱油和梅子粉后再送入口中,那种味道实在无法形容。

当然,小吃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夜市。台北因此形成十大夜市,比如士林、公馆、华西街、师大、饶河街、辽宁街、宁夏路等等,台北县淡水夜市就在淡水老街,基隆的夜市在庙口,新竹夜市则在城隍庙……这些夜市台湾人都烂熟于胸,外来的观光客也往往在本地人的渲染鼓动下,按图索骥,大吃一顿。俗话说得好,走过路过不能错过嘛!除了小吃,台湾其实还有一些东西比较特别,山菜如山苏、过猫、槟榔花、甘蔗笋(其实是小甘蔗苗)等,日月潭的“总统鱼”(原名曲腰鱼,因为蒋介石非常喜欢,所以改名),海鲜则有东港三宝如樱花虾和黑鲔鱼等。黑鲔鱼的生鱼片入口即化,吃后,你会觉得其他鱼真的很一般。

饮食不分家,台湾的饮料也很特别,走到哪里都有各种味道的饮料,比如台北的珍珠奶茶,台东的洛神花茶以及用炼乳和各种水果做的刨冰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澎湖人发明的用仙人掌果实榨汁做成的冰激凌,味道酸甜,吃了还想再吃。

原创文章,作者:晴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grdx.com/shenghuo/29154.html